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王瑞林:调研破浪——青年干部的实践航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瑞林  日期:2025-7-20 字体: [大][中][小]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指明了成长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青年党员干部当以调查研究为"青春坐标",在实践沃土中淬炼真知,在问题长河中探寻答案,让青春在调查研究中绽放绚丽之花。

    “有的放矢”定准调研坐标,让调研选题有准度。“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精准选题是开展调研的第一步,调查什么、研究什么,是开展调查研究前首要解决的难题。青年干部当以“问题导向”为调研的“指南针”,既观“国之大者”,又察“民之微处”。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时用"十步九折萦岩峦"的细致把准时代脉搏。调研选题要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紧扣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一毫米”,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社区治理的楼宇巷陌、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抽丝剥茧”摸清调研实情,让调研解题有深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干部当以“解剖麻雀”的精神深入调研,既要“身入”更要“心至”。费孝通先生开展江村调查时用“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谦逊倾听百姓心声。开展调查研究,要积极转变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闭门造车、天马行空,要走出办公室,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在离群众近的地方听真话、察实情。要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三张清单,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会听证等现代调研手段,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辨真伪,在“众说纷纭”的意见中找共识,让调研成果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求实问效”转化调研成果,让调研破题有力度。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调研若“调”而不“研”、“研”而不“用”、一“调”了之,最终只会“雷声大雨点小”,导致调研工作偏离本意。要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调研成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施工图”,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要密切跟踪了解、综合评估,动态优化、科学调整,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实效性;对于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下足绣花功夫加以研究论证,逐步健全完善直至形成具体措施,确保调研工作“有头有尾”,调研成果真正“惠之于民”。

    “求实问效”转化调研成果,让调研破题有力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青年干部当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成果转化,既要“破题”更要“解题”。黄文秀同志在百坭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韧劲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台账,在“回头看”中检验成效,在“再调研”中完善提升,让每份调研报告都成为推动发展的“施工图”,每个调研成果都化作群众笑脸的“幸福码”。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时代青年干部当以调查研究为青春坐标,在“有的放矢”中校准方向,在“抽丝剥茧”中探求真理,在“求实问效”中彰显担当。让调查研究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桥”,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锤炼能力本领的“磨刀石”。如此,方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调研答卷,让青春在调查研究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辛集市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