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居民排忧解难,排查网格问题隐患,调解辖区矛盾纠纷......这是肃州区司法局西南街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说事日”活动的日常写照。今年以来,肃州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合辖区各方力量,定期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和气说事、民主议事、释法说理、以案普法等“人民调解员说事日”活动,用“满格”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目标。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组、社区、网格、楼院,他们不仅关注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主动倾听群众心声,还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问题隐患早发现、早解决,形成了“有纠纷、找调解”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增强了人民调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人民调解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力,更让居民在遇到困难或纠纷时有了明确的求助渠道,让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合多元力量,变“单兵作战”为“协同发力”
聚焦提升调解合力。组建由“人民调解员+在职党员+政法干警”为骨干,吸纳村(社区)“五老”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人民调解员说事日”活动队伍,建立接待、受理、研判、化解、回访全流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闭环”运行机制。在和气说事、民主议事等活动中,成员各展所长、协同发力,以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居民依法理性解决纷争,使调解形式由“单兵作战”变为“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服务模式,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
前置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关口。充分发挥网格长、人民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依托楼院板凳会、村民议事会等,主动深入居民身边,围绕急难愁盼问题广泛收集诉求。通过建立入户记录、居民诉求、问题交办等清单,变“坐等上门、被动调解”为“主动排查、主动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干预,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居民“家门口”。今年以来,191个人民调解组织和1609名调解员累计排查矛盾纠纷362件,参与调解纠纷2326件,解决居民实际问题121件,提供各类咨询15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建强专业队伍,变“业余化解”为“专业调解”
着力提升调解专业性与实效性。针对调解专业性不强、调解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将释法说理、以案普法等内容融入人民调解员日常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案例研讨、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为调解队伍“充电赋能”,不断提升调解员的法律素养、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同时,积极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参与人民调解,将排查、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细化分类,根据矛盾类型选派相应人员组成调解小组进行调解,使调解方式更灵活、更精准,结果更合理、更具公信力。对首次调解未成功的复杂疑难纠纷,由村(居)法律顾问、政法干警和乡镇(街道)、行业部门专业人员参与,通过分析研判会议、政法部门联席会议以及多方协商议事会议等多种形式,全面、细致地融入到调解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确保“释法说理”透彻到位,确保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和协同作用,真正打通矛盾化解“最后一公里”,实现从“业余化解”到“专业调解”的转变。四、优化运行机制,变“分步流转”为“一站通办”
统筹推进司法所与综治中心融合发展。围绕高效便民目标,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设立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联动,与警调、访调、诉调无缝对接,全力打造“人民调解+”联动机制。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实现调解力量的优化配置,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居民矛盾纠纷调解诉求不再“多头跑”,只需在一个平台、一个地点,就能享受到全方位、一站式的矛盾纠纷调解服务,让矛盾纠纷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也让“有纠纷、找调解”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后,肃州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人民调解员说事日”活动,定期邀请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参与,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为群众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法律服务和心理支持,全面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肃州司法实践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