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毛细血管”。想要打通服务群众的“任督二脉”,就得让身上多些“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筑牢干群“连心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些干部习惯“办公室决策”,隔着车窗看民情,拿着材料想对策,结果政策落不了地、群众犯了难。反观那些受群众爱戴的干部,总是挎着帆布包走村串户,蹲在田埂上听农话,记在本子上的是“张家缺水”“李家盼路”。泥土的芬芳里,藏着群众最真实的诉求,只有把“衙门气”换成“乡土气”,才能让决策沾着烟火气、透着百姓心。
汗水浇灌的果实,最能甜到群众心坎里。群众的眼睛最亮,谁在“躺平”谁在“实干”,一看便知。面对产业发展瓶颈,是畏难退缩还是啃硬骨头?遇到矛盾纠纷,是推诿扯皮还是主动化解?那些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帮、湿透的衣衫,都是干部担当的“勋章”。当汗水滴进土地长出金穗,当脚步踏遍山路修通大道,群众自然会把干部的付出记在心里、念在嘴上。
心中装着群众,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句暖心的问候、一次及时的帮扶,胜过千言万语的政策宣讲。为独居老人送碗热饭,帮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替返乡青年对接岗位,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恰恰是群众最需要的“温度”。干部把群众当家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靠山,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正是基层治理最坚实的根基。
基层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做有“泥土味”的实干者、“汗水味”的担当者、“人情味”的贴心人,方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群众满意的业绩,成为新时代基层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