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铁规矩”,更是青年干部政治生命的“第一粒扣子”。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思想活跃但定力不足,容易在“人情往来”“变通执行”等模糊地带迷失方向。正如内蒙古通辽市通过“个性班次”“廉政谈话”等方式,引导2600余名年轻干部在学思践悟中筑牢防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绝非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而是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站稳政治立场的“定盘星”。现实中,部分青年干部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忙于“文山会海”却疏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因此,唯有将八项规定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纸面宣誓,而需在基层一线“淬火成钢”。包头市年轻干部王雪娜化身“带货主播”助农销售,将培训所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招;湖北黄石市通过“谈心谈话”“查摆问题”推动年轻干部列出1800余个岗位风险点,防微杜渐。这些案例表明,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它既是“紧箍咒”,更是“助推器”,激励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战场主动作为。然而,仍有少数人把“下基层”当作“打卡任务”,调研走马观花、服务浮于表面。对此,青年干部须以“脚下沾泥”的韧劲,将群众“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如福建福州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人才服务,95项高频事项“一厅通办”,这正是作风转变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绝非一时之风,而需“钉钉子”般的持久定力。当前,“电子红包”“隐蔽吃喝”等变异“四风”问题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河南年轻干部在专题党课中深刻体悟“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的成长逻辑;突泉县通过119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警示教育,让纪律规矩“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青年干部尤需警惕“小错无害”的麻痹心理,从一顿饭、一张卡等细微处严起,如天津宝坻区干部参观廉政展后感慨“正心修身”的启示。历史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唯有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八项规定精神化作血脉里的自觉,才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八项规定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淬火炉”,唯有经此锤炼,方能锻造出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新时代铁军”。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将其作为终身必修课,在为民服务中书写清澈纯粹的青春篇章。(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