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默子敖:夏粮稳产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默子敖  日期:2025-7-15 字体: [大][中][小]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94.8亿斤,虽比上年略减3.1亿斤,但总体保持稳定。夏粮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平,在克服历史罕见旱情等多重挑战下,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夏粮稳则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牢。这一成绩不仅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更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旱减灾,一场与天争粮的硬仗

    今年夏粮生产之路并非坦途。自3月以来,受温高雨少影响,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等地气象干旱快速发展,给夏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在黄淮海主产区,河南、陕西、江苏等地遭遇严重旱情。河南组织228处大中型灌区引水19.76亿立方米,全面排查检修农田机井,投入各类排灌机械64.3万台保障抗旱需要。陕西则通过打深井、铺设临时灌溉管道等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减轻旱情影响。江苏面对大范围历史罕见旱情,实施了引水调水、人工增雨、“一喷多促”等抗旱减灾措施。省水利厅统筹江淮水源,今年以来累计引江水204亿立方米,三大调水系统持续运行,累计翻水120亿立方米。

    责任落实,筑牢粮食安全制度根基

    夏粮稳产背后,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层层压实。各地区各部门将粮食生产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让制度优势转化为稳产实效。安徽将粮食生产纳入地方党政绩效考核,“一把手”亲自督办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夏粮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7.5万亩。河北则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奖代补”项目。截至4月初,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9%。国家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今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突围之路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科技成为夏粮稳产的“关键变量”。各地深入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成为科学灌溉的“智慧大脑”。该平台实时监测灌区运行状况,综合分析气象数据和遥感信息,根据作物需水曲线智能制定调水计划。旱情期间,灌区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10%,有效保障16万亩农田用水需求。在泰州市姜堰区,种粮大户用上自动喷灌机,智能喷枪快速旋转,十分钟就能浇灌一亩地,在田间地头制造“局部降雨”。山东省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了小麦单产提升。今年,山东夏粮单产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平均单产水平的1.2倍。

    仓廪基石,大国粮仓的深层逻辑

    夏粮稳产丰收彰显了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整体韧性。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今年夏粮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单产在艰难情况下仍保持基本持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去年投入89亿元资金建成的298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投入使用,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1万亩,占比达82%。这些设施在严重旱情的夏粮生产关键季节,切实发挥“旱能灌”的优势,通过应急补灌浇上“救命水”。当前,秋粮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六成以上。江苏等地已组织开展“抓田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百日攻坚行动”,接续推进秋粮生产管理,夯实秋粮丰产丰收基础。从河南大地引水19亿立方米的抗旱壮举,到江苏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的精准配水;从安徽“一把手”督办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山东单产452.8公斤的全国之冠...中国饭碗在风雨洗礼中端得更稳。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当粮食安全压舱石在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与人民汗水浇铸下愈发坚实,大国粮仓的根基将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