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孕育与发展不仅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科学把握其历史观与价值取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技术革命与社会演进的辩证统一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从蒸汽革命的机械生产力,到电力革命的电气生产力,再到信息革命的数字生产力,每一次生产力质的飞跃都以技术突破为核心,同时依赖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延续了“技术突破—生产力变革—社会进步”的历史脉络。
——中国语境下的历史必然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的关键阶段,传统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历史发展与国情现实的必然结合。
二、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取向:技术向善与社会福祉的有机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追求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更承载着明确的价值目标,其核心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了诊断效率,新能源技术推动绿色低碳生活,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直接改善了民生福祉。同时,通过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如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避免了技术进步仅服务于少数人的异化风险。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导向:与传统生产力可能伴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不同,新质生产力天然蕴含绿色基因。无论是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技术,还是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其发展逻辑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开放共享的全球视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封闭的“技术孤岛”,而是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产业链协同实现共赢。我国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既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及的技术解决方案,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打破了技术垄断的零和思维。
结语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历史维度理解其演进的必然性,认清它是生产力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从价值维度坚守其“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开放共享”的导向,避免技术发展偏离社会福祉。唯有如此,才能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