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白泽阳:基层干部的为民本色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白泽阳  日期:2025-7-1 字体: [大][中][小]

    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基层干部如同穿针引线的绣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编织纽带。他们既是国家政策的传递者,又是群众冷暖的知心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这份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聚光灯下的闪耀,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

    当好政策"翻译官"是基层干部的看家本领。面对文件里密密麻麻的文字,他们得像熬糖似的把政策化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比如土地流转政策,不能照本宣科讲法律条文,而要掰开了揉碎了说:"就像大伙儿搭伙种地,你家出田、他家出力,年底收成按约定分"。这种"翻译"功夫,既要把准政策方向不跑偏,又要结合村情找对路子。就像架起一座桥,让国家的好政策稳稳当当落到田间地头。

    做好群众"贴心人"考验着基层干部的真功夫。敲开百姓家门不难,难的是叩开群众心门。有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办医保,干部就得带着材料上门,手把手教着填;碰上邻里纠纷,不能光讲大道理,得蹲在院子里听两家把话说完,再帮着捋顺心头疙瘩。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在家长里短中焐热干群关系。

    成为发展"主心骨"是新时代交给基层干部的新考卷。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实打实带着乡亲们找出路。要琢磨怎么把山货卖上好价钱,怎么让撂荒地变成聚宝盆,还要操心村容村貌整治、留守老人照顾这些"天大的小事"。就像下棋得看三步,既要解决眼前的难处,又要谋划长远的发展,在土办法里闯出新路子。

    这些年来,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抗旱,哪场硬仗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有时候受委屈,被误解,也只能把苦水咽进肚里。可看到村头新修的路灯亮了,听到脱贫户家的笑声多了,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甜。这份职业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把个人的辛苦指数变成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基层干部依然在路上。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民情地图,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托起百姓期待。这份工作或许永远上不了热搜,但乡亲们竖起的大拇指就是最好的奖杯。因为懂得,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无悔。这就是新时代基层干部最真实的模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