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生培养试点项目招生简章发布不过一周,线上线下咨询量就达4000余人次,“热度远超预期”。据介绍,该项目创新采用政府主导、 院校协同模式,今秋将迎来首批100名智慧养老服务公费生,为养老服务行业“人才荒” 注入源头活水。(6月19日《重庆日报》)
眼下,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既关系着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又关系着老年人的家庭幸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可以预见的是,老年人对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同时,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更加迫切。
但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的养老服务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短板,比如:招人难、专业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院校培养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业就业意愿不强等情况,这无疑不利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给老年人喂饭、洗澡、看护等简单的伺候服务,它也需要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护理知识、医药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必要的专业服务。只有既提供伺候服务,又提供专业服务,老年人才会更满意、更幸福。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养老行业人才匮乏现象由来已久,严重制约着养老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大学,包括一些中职学校,由于报考学生少,因而养老专业设置也严重偏少,结果导致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从事老年服务业的待遇不高、社会认可度偏低,缺少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这也导致很多专业人才望而却步,甚至敬而远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角度阐述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笔者以为,发展养老事业,非常关键的是需有专业人才加入养老机构工作队伍。
因此,笔者以为,破解养老服务行业“人才荒”,还需有实招。一方面,既要加快人才专业化、体系化培养,增强养老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又要相关部门提供服务人才就业、创业、市场环境、人才管理等政策保障。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人才奖励新政,通过职称、福利待遇的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提升、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增强,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养老服务业。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既“留人”又“留心”,从而彻底改变养老机构专业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的尴尬局面。
可喜的是,目前全国已有多地纷纷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和举措,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持养老服务行业,使其成为了一个“香饽饽”的就业岗位。比如,今秋我国将招收首批100名智慧养老服务公费生,竟然吸引4000多人次的咨询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