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是党的精神血脉的传承工程,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制度载体,已在全国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然而,部分活动内容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现象,难以真正触及思想、打动人心。如何创新主题党日活动路径,让红色教育真正“直抵人心”,不仅是党建工作的时代命题,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契机。
要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必须先让载体“新”起来。传统的党课讲授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念稿子”“灌鸡汤”,难免缺乏吸引力。各地在实践中纷纷探索出创新形式:比如开展“沉浸式”党史教育,通过VR技术再现革命场景;又如组织“情景党课”,党员身穿红军服、亲身参与“长征路”,切实增强代入感。这些形式上的创新并非“花架子”,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现代传播方式增强感染力,让红色故事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进入党员内心。
主题党日活动要与现实紧密结合,让红色教育“用”起来。红色教育不仅是回顾历史,更应服务于当下。比如,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岗位建功”式主题党日,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融合起来,使党员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坚定信仰、锤炼作风。此外,结合新时代典型人物事迹开展“榜样在身边”分享会,也能让党员在身边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要让红色教育“进”基层,“沉”到群众。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党员的“必修课”,更应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例如,北京市上庄镇通过“支部+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将主题党日活动与服务群众、治理社区紧密结合,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学党史、悟初心。如此,红色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和会议室,更融入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真正做到“红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让年轻党员“强根基”,也是主题党日创新的重要一环。高校、技校、青年志愿组织等年轻党员群体,是红色传承的新力量。通过组织青年党员参观烈士陵园、编排红色话剧、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提升了主题党日的参与度和感染力,也为红色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
红色教育要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不仅要有“热情”,更需有“匠心”。在不断创新中增强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感染力”、行动的“推动力”,让主题党日成为党组织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红色阵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把党的初心和使命深植每一位党员心中,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凝聚起磅礴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