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零时,当高原的月光洒在青藏铁路银色的钢轨上,西宁货站西侧骤然亮起一片星辰般的作业灯光。随着施工天窗命令的下达,7台身披"铁甲"的多功能清筛机械轰鸣着驶入184号道岔区段,这场持续240分钟的夜间战役,不仅拉开了西宁工务段2025年线路养护的序幕,更在海拔2261米的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铁路人的奋斗壮歌。
作为青藏铁路的"咽喉要道",西宁枢纽日均接发列车200余列,道岔设备的养护质量直接关系着西北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在零下5摄氏度的春寒中,身着荧光黄防护服的工务人化身"钢轨医生",在探照灯交织的光网里展开精密"手术"。清筛机组操作手李师傅紧盯显示屏,操纵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剥离板结道砟;"00后"青工小马手持激光测量仪,在捣固车后方实时监测轨距变化;安全防护员张大姐的对讲机里,每隔3分钟就传来一次邻线列车接近的警示。
这场看似常规的养护作业背后,凝结着西宁工务段历时半年的科技攻关成果。技术科负责人介绍,他们创新采用"BIM+数字预演"模式,通过三维建模对施工流程进行了46次虚拟推演,将传统清筛效率提升了30%。在施工筹备阶段,技术人员运用地质雷达对5.8公里线路进行"CT扫描",精准定位了17处道床薄弱区段。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高原夜间作业特点研发的智能温控防护系统,让每位作业人员的安全帽都能实时显示体温、血氧数据。
"每铲出1立方米污砟,就为列车平稳运行多添一分保障。"工长王建军抹去护目镜上的冰霜说道。在机械无法触及的岔芯部位,十余名工人跪在砟石上,用铁锹和钢钎进行人工清筛,飞扬的粉尘与呼出的白雾交织,在探照灯下形成一道特殊的光柱。这种"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立体化作业模式,正是西宁工务段总结多年高原养护经验形成的特色工法。
据统计,该段近五年来累计完成道岔清筛842组,线路质量优良率从92%提升至98.6%,设备故障率下降43%。今年计划投入的32台新型养护机械均配备了北斗定位和5G传输系统,可实现作业质量全程可追溯。在施工现场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着实时传回的200余项作业参数,技术人员通过AI分析系统,动态调整着各工序的进度匹配。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经过深度"疗愈"的道岔区段已焕发新生。质检人员手持检测仪进行最终验收,轨距误差控制在±1mm以内,道床弹性系数达标率100%。首战告捷的背后,是127名作业人员累计步行23公里的细致检查,是技术团队攻克8项高原施工难题的智慧结晶,更是三代铁路工务人"毫米不差、分秒不误"的职业坚守。
望着首趟检测列车平稳驶过作业区段,现场总指挥杨段长感慨道:"我们养护的不只是钢轨,更是连接青藏高原与内地的生命线。"在"交通强国"战略指引下,西宁工务段正以科技赋能传统养路作业,用数字化革新书写新时代的"天路故事",让钢铁大动脉在雪域高原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