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社会舆论和官方文件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描述性词汇“躺平干部”,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消极懈怠、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党员干部。喜剧演员沈腾在作品《坑》中非常形象刻画了一位“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躺平式干部”,这生动演绎也让人们对这个词产生了更多的讨论。
首先,党员干部咋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错失工作机遇,而且由于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这类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细节和质量要求,导致工作成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出现错误和疏漏。基层干部的工作涉及国家政策的执行、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稳定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如果干部选择“躺平”,不积极履行职责,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可能会阻碍国家整体进步的步伐,使得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躺平式干部”的行为违背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这实际上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破坏干群关系。
作为公职人员,干部应该以身作则,秉持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态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而,“躺平式干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无疑给国家公务人员队伍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可能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抱怨,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若是年轻干部树立了不良的榜样,可能导致一些年轻干部也产生消极怠工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不愿意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导致自身使命感和自信心的减少。同时,在“躺平式干部”的影响下,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可能因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和支持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这会极大的抑制人才的成长。
要加强思想教育,躺平式干部多是思想上生了“病”,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定期组织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通过理论武装,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让干部明白,只有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举报渠道。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认真履行职责并遵守相关规定。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和问责。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党员干部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积极发掘和宣传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勇于担当的干部典型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来激励其他干部向他们学习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