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这五对重要关系”,为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遵循。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共进,是构建良好经济秩序的基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凭借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政府则如同“看得见的手”,承担着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责。新时代以来,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转变政府职能到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我们党不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当前经济发展中,部分地区和领域仍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完全理顺的情况,政府的错位、越位和缺位干扰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只有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尊重市场规律,才能营造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总供给与总需求动态平衡,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强大的供给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撑。但当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投资趋缓、消费不足和外需收缩制约着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通过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举措,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畅通经济循环。
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经济发展是一个动能接续更新的过程,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而应在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运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转换,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高效联动,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存量和增量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存量资产,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负债压力。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安排地方债务化解和存量隐性债务置换,能够盘活存量资产,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各地应合理运用政策,激发“政策加力”和“改革发力”的协同效应,在做优增量的同时,善于通过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协调统一,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但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仍需坚持高质量发展。质量与总量相互促进,量变为质变提供基础,质变为量变提供方向。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提升质量的轨道上持续做大总量,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五对重要关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五对关系,将其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龙家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