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宋燚煖:基层减负,让实干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宋燚煖  日期:2025-4-7 字体: [大][中][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落实各项政策、服务广大群众的繁重任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工作陷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繁琐事务中,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推进基层减负,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实干在基层落地生根,真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减负,是激发基层干部活力的关键之举。长期以来,大量不必要的文件、会议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份本可简洁传达的政策文件,却因层层加码、过度解读,变得冗长复杂,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研读。频繁召开的会议,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意义,基层干部在会议之间奔波,无暇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过度留痕现象更是让基层工作本末倒置,为了应付检查、考核,基层干部把大量精力放在整理资料、拍照留痕上,而真正用于推动工作落实的时间被严重压缩。这种状况下,基层干部身心俱疲,工作热情受挫。通过基层减负,精简文件会议,减少不必要的留痕,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但当基层干部被过多的形式主义负担所累时,基层治理必然会出现浮于表面、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以扶贫工作为例,过去部分地区在扶贫工作中过于注重表格填写、资料完善等形式,基层干部忙于“造材料”,而对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关注不足,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实施基层减负后,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推动扶贫项目落地等核心工作上,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只有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办实事、解难题,才能真正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为实现基层减负,让实干落地生根,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留痕多少衡量工作成效的考核方式,注重工作实绩,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科学考核,引导基层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给予基层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创新空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使政策更具可操作性,避免因政策不合理导致基层干部额外负担。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更好地实干。只有让基层干部摆脱不必要的负担,才能让他们轻装上阵,在广阔的基层天地中大展拳脚,让实干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龙家店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