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青烟不扰青山色 心香一缕寄春风——让清明祭祀绽放文明新韵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苏怡  日期:2025-4-1 字体: [大][中][小]

    清明时节,雨润松柏垂露,风拂纸鸢凌云。当漫山遍野的思念如春草萌动,祭祀作为文明传承的密码,正悄然叩响现代人的心灵。焚香燃纸的青烟里,不应只有传统的温度,更需注入文明的亮度。以心祭代替火祭,用诗意的追思替代喧嚣的烟尘,方能让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清朗的光辉。

    纸灰纷扬遮望眼,不如心香透九重。《礼记》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的本质是情感的联结与精神的传承。当纸钱化作漫天灰烬遮蔽蓝天,当爆竹声惊扰先人安眠,这些看似热闹的仪式,实则是用喧嚣掩盖了思念的本真。真正的文明祭祀,当如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将哀思化作笔尖流淌的诗行;当如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含蓄,让思念在静谧中沉淀升华。一束白菊寄哀思,三杯清酒诉衷肠,文明祭祀让情感回归纯粹,让精神穿越时空。

    烟火灼灼焚旧俗,春风化雨育新仪。祭祀文化如黄河之水,在传承中奔腾不息。从殷商甲骨刻下的祭祀符文,到汉代画像砖上的祭祖场景,文明的火种始终在仪式中闪耀。而今,当电子蜡烛代替明火摇曳,当云端祭扫连通千里相思,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演绎。正如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焕发新彩,文明祭祀正借科技之光重塑仪式,植树寄情让思念与生命共同成长,网络纪念馆让家风故事永续流传,新俗与旧礼在春风中握手言和。

    焚香岂止祭先祖,更向山河寄远怀。文明祭祀的终极指向,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当我们在墓碑前放下塑料花束,何曾想过这些“永恒之花”正在污染土地?当我们点燃一柱线香,是否记得先人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守护家园?真正的文明祭祀,当如王阳明格竹明理,在祭奠中参悟生命的意义;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将追思拓展为对生态的守护。植树祭扫让青山含笑,鲜花祭祀还大地芬芳,这何尝不是对“万物一体”文明观的现代诠释?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殷商时期的铜鼎祭祀到唐宋时期的纸钱纷飞,从明清时期的宗族祠堂到今天的数字祭祀,文明演进的长卷始终铺展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追思。当我们将“清明”二字拆解,左边是“青”山如黛的永恒,右边是“日”月同光的智慧。愿每个追思者都能以文明为舟,让祭祀的涟漪化作滋润文明的春雨,让这方水土既留得住绿水青山,也容得下绵绵追思。(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