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法律顾问、社区书记、居民代表围坐在石桌前,一份兼顾文物保护与民生需求的改造方案逐渐成型。这个场景折射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深刻变革:基层治理不再是单向度的行政指令,而是法、理、情的交响共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以法治思维定分止争,用道理逻辑凝聚共识,靠真情实意温暖人心,构建社会治理的立体维度。
法治是定盘星,筑牢治理根基。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穿越千年,道出法治的永恒价值。某街道在处理历史遗留违建时,既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又聘请律师团队逐户解读法律条文。当《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从冰冷的条文转化为群众手中的补偿协议时,法治不再是悬在空中的利剑,而是托举公平正义的基石。这种法治实践既守住了政策底线,又让群众在每起事件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道理是连心桥,疏通认知梗阻。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箴言,至今回响在基层干部的实践中。某地推进垃圾分类时,党员干部不是简单分发宣传册,而是带着数据模型走进社区:一吨厨余垃圾可发电300度,分离出的塑料瓶能织成20件T恤。当生态账本变成民生账本,群众眼中的麻烦事就成了家门口的环保工程。这种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百姓话语的智慧,架起了施政理念与群众认知的沟通桥梁。
真情是金钥匙,打开心灵门锁。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在新时代转化为干部脚上的泥土芬芳。山区驻村干部为留守老人建立"亲情连线室",社区书记把信访群众请进"茶话调解室",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背后,是把群众当亲人的情感自觉。当工作人员握着独居老人的手教手机挂号,当调解员抱着啼哭婴儿化解家庭矛盾,制度刚性便自然融入了人性温度。
法、理、情如同三原色,在基层治理的画布上调和出绚丽图景。法治确立规则底线,道理构建价值共识,情感建立信任纽带,三者交融共生方能破解"干部辛苦群众不满"的治理困境。新时代的群众工作,需要干部既做精通法律的"政策通",又当善讲道理的"宣讲员",更成为群众贴心的"自家人"。这种多维度的治理智慧,正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图中绘就"枫桥经验"的当代篇章。(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