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叶金福:为“10元白事礼金”叫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叶金福  日期:2025-3-18 字体: [大][中][小]

    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91岁老党员万官鼎的特殊葬礼,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也为乡村文明新风的建设树立了标杆。他生前反复叮嘱子女,丧事从简,礼金不得超过10元。这一要求,在他离世后得到了严格执行,前来吊唁的219户乡亲都自觉遵守,这场白事仅收取礼金2190 元,与当地以往动辄几百元、上干元的随礼习俗形成了鲜明对比。(3月18日《燕赵晚报》)

    眼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红白喜宴,小到小孩满月、升学、生日,大到子女结婚、新屋乔迁、老人过世等,几乎每年都要“泡”在各种喜宴中,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喜宴都少不了要随礼,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些人戏虐地称“请柬”就如“罚单”,此话真的一点也不假。

    俗话说:“人情消费猛于虎。”多年以来,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人常年被这些沉重的“人情债”所困扰,但很多人却还是碍于面子,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人家随礼500,我也跟着随礼500,人家随礼1000,我也跟着随礼1000,且随礼的金额还在年年水涨船高。可见,很多人已背负上了沉重的“人情债”。

    其实,说到底,很多人挣脱不了“人情债”的枷锁,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笔者想,如果人人都能像万官鼎老人一样,生前就定下“10元白事礼金”,这不正是我们大家心有所想的吗?虽然“10元白事礼金”在旁人看来似乎太小气、不近人情,但毕竟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和传递。可以说,“10元白事礼金”,不但为纾解人情消费之困开了一个好头,而且也是移风易俗的一个典范。

    笔者以为,我们应把“10元白事礼金”当作一种新风尚,引领社会正能量,让人情消费回归正常的人情往来,让我们不再为沉重的“人情债”而背负心理压力,承受经济负担。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情义不再用“随礼多少”来衡量,真正做到“礼轻情义重”。就此而言,“10元白事礼金”无疑值得叫好,当然,也值得推而广之。(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