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支撑、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基本遵循。我们必须要明确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及时建立完善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做好创新大文章,打造人才新质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完善和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根据当地支柱和特色产业,加强人才本土培育和外地引进工作。我们必须摒弃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和培训模式,秉持匠心精神,因材施教,大力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引入前沿科技手段,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融入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国际交流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其协作精神,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科研产业实力出发,注重人才多元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要更加注重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不仅要关注人才的学历背景,更要重视其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要打破人才跨地区、跨体制、跨行业流动的障碍,从追求人才“数量”到追求人才“质量”转变,做到“缺什么引什么、要什么引什么”。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要勇于发现和提拔那些“隐形冠军”与“未来之星”。让各类人才引得进、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使更多先进的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同时,要注重产学研深度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完善和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才能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完善薪酬制度、设立奖励基金、提供晋升机会等措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提升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要深入研究谋划覆盖人才发展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解决人才“关心关切、后顾之忧”。管好人才的“一老一小”,打通人才安居落户、创新创业、生活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潜心发展。
完善和强化人才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政策扶持,为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保驾护航,使其能够从梦想走向现实。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重物质奖励,更重精神激励,让人才感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组建跨学科团队等方式,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创新灵感和创造力;要优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生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树立以人才价值、人才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强化长周期考核,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的自由探索,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稳定支持和宽松环境。同时,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崇尚人才的鲜明导向,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立志学榜样、干实事。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客观上要求我们唯有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方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稳健、快速发展。(河北省定向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