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提高工作本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调生到村任职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有关工作的提示》要求从严规范选调生到村开展国情调研工作。开展国情调研,是推动选调生了解基层、快速成长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坚持和发扬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同时,还要坚决戒除调研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现象,坚持“六戒”,以过硬作风求调研之真。
一戒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具体表现为:在调查之前根据经验、传言和舆论,或者按照单位领导意图先预设结论,把调查当作按图索骥、按需求证的过程,“合则取,不合则弃”,这种由主观定调而收集的整理材料、剪裁的事实,会严重扭曲客观事实,其本质是作风不正、党性不纯的表现。这种先预设再调研,先结论再印证的调研,只会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指挥失灵。
二戒回避问题,不求实效。“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报喜不报忧的问题也比较常见。调查研究是手段,科学决策是关键,解决问题是才是目的。只有通过真实可靠的调研来发现问题,方能起到“从揭短到治短,从报忧到解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调研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盲目地为调查而调查,反对不带问题、不着边际的调查研究,更反对歌功颂德式的调查研究。
三戒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由于工作作风不扎实,致使调查研究不深、不细、不实的情况很多。比如走指定路线,看示范样板,听标准汇报的“被调研”;不深入一线,不与群众“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交流的“浅调研”;满足于电话调研、网上调研、会议调研的“线上调研”等。凡此种种不“接地气”,不抓“活鱼”的调研,不但察不到真情、摸不到实情,反而会损害党的形象、危害党的事业。
四戒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研不能满足于问问听听、走走转转,杜绝以偏概全、不求甚解的调研,看似去了很多地方,实则没有调查出什么结果;看似过程认认真真,实则很多时候是白费气力。正确的调研,应该是既要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还要防止和克服调查多、研究少的倾向。要通过分析大量普遍存在的事例,粗中取精,由表及里,从而总结归纳、抽丝剥茧出事例现象中内在的规律与内核,进而提炼出核心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当下、预判趋势,给出切实落地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正确的调查研究是带着问题下去调查,又要带着问题回来研究,最终要落实到问题的解决上。
五戒粗枝大叶,沧海遗珠。粗心大意是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大忌。调查研究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只有从大量资料和访谈中,认真搜寻、聆听细微的、看似平常的事物和话语,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探明原因、找准对策。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期间,发现和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在与群众闲聊、拉家常中,从稍纵即逝的各类信息中捕捉发现的。这要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要留意各种事物,观察各种现象,听取各种意见,善于从不起眼的信息中“探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戒“虎头蛇尾”,花开无果。调查与研究是两个环节,要在调查中了解情况,在研究中把握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从目前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好的调研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行一番交换、比较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如果只有“前言”,而没有“后语”,调查研究则会变得有头无尾、头重脚轻,这种“调而不研”“研而无果”的调研,一切都等于零。深入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深度提炼综合,真正做到“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推动各项事业乘风破浪、再创佳绩。(河北省定向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