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胡代林:产村融合,走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代林  日期:2024-3-29 字体: [大][中][小]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1000多万农户从事相关产业,集群内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137元。可见对于地方而言,如何在“特产”引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推动乡村能级提升、优势转化的关键。

    赋能“特产”发展,一要重“特”,二要兴“产”。特色是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突围的底色,要把“特”贯穿到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突出地域特点、挖掘资源禀赋、塑造差异优势、强化因地制宜、彰显人文风情。应当看到,部分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一窝蜂”地模仿上,局限于对现时市场热捧的农特产品的“一拥而上”,产品的雷同化、千篇一律现象突出,再加上既没有延伸种养生产、加工储运的产业链条,也没有考虑产品连带的销售渠道及形式,最终陷入市场“蛛网现象”的桎梏,导致“果贱伤农”。

    因此,乡村特色产业要紧扣地方独有的资源和禀赋,善于探索并开发自身潜在优势,在供给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强调“独一份”,以特色资源的“数质”组合拳,撬动和吸引农业储运产销企业联合协作,有效对接城市消费者。只有这样,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才能“擦得亮”、市场上才能“立得住”、口碑上才能“唱得响”,真正使乡村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增长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要推动“特产”发展,就要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围绕优势资源禀赋,做好引产育产兴产强产大文章。要在引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功夫。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实现生产经营链、精深加工链、产品价值链“三链同构”,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在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要建立产业同农民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让农民不光“卖农金”,还能“收租金””“分红金”“挣薪金”“得财金”;要在培育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产业要有跳出特产看“特产”的思维,“+民俗”“+文旅”“+生态”都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电商直采、互娱体验、定制生产都能充分发挥乡村多元价值,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