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14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用鲜血与生命孕育出的精神丰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它凝结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不仅镌刻着民族抗争的过往,更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如何让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既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告慰,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要将伟大抗战精神传下去,首先需要读懂其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让这份精神从历史的书页中“活”起来,成为当代人可感知、可汲取的力量源泉。从历史维度回望,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利刃”。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年代,无论是正面战场将士们的浴血冲锋,还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游击坚守;无论是军人在前线的舍生忘死,还是百姓在后方的支援奉献,正是这份精神将四万万同胞紧紧凝聚,形成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从现实维度审视,这份精神依然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当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科技“卡脖子”难题亟待突破,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此时,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的勇气,让我们有底气直面外部压力;“百折不挠”的韧性,支撑着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激励着每个普通人立足岗位、奉献社会。再看向未来,伟大抗战精神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基因”。青年一代是民族的未来,只有让他们深刻理解这份精神的重量,才能筑牢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确保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不丧失力量。
读懂精神是基础,创新传承载体则是让伟大抗战精神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关键。传承绝非简单的口号宣讲,而是要通过贴近时代、贴近受众的方式,让精神可感、可学、可行。以历史教育为根基,方能筑牢大众对这份精神的认知防线。在课堂上,应将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深度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精神解读”的模式,让青少年明白“为何而战”“精神何在”。比如,讲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却依然坚守阵地的故事,讲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牺牲壮举,让“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具象的人物与事迹。各地的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也应打破“静态展览”的局限,借助VR技术还原战场场景,推出“抗战故事讲解员”志愿活动,组织“重走抗战路”研学实践,让参观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感受精神力量。
文化传播则是拓宽抗战精神影响边界的重要桥梁。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摒弃宏大叙事的空洞,聚焦普通人物的抗战故事。就像电影《八佰》,通过四行仓库守军的微观视角,展现“小人物的大担当”,让观众在共情中理解抗战精神;短视频平台上,“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系列内容,用真实的细节、朴素的语言打动年轻受众,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同时,新媒体传播要善于“抓热点”,结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策划话题讨论、线上纪念活动。比如发起“#我身边的抗战精神#”话题,邀请网友分享身边人“坚守岗位、不畏困难”的故事,让抗战精神与当代生活接轨,消除“与我无关”的疏离感。而实践践行,才是让抗战精神落地生根的最终落点。将这份精神转化为“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企业员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攻克生产难题,教师以“育人报国”的情怀坚守讲台,消防员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守护生命,这些都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代诠释。此外,组织“传承抗战精神”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帮扶困难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等活动,志愿者为抗战老兵记录口述历史、陪伴晚年生活,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都能让抗战精神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让其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底色”。这不是一场“一阵风”的活动,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持续接力的“长期工程”。家庭要当好“第一课堂”,家长可以讲述家族中的抗战故事,比如祖辈参与支援前线的经历、家乡的抗战历史,让孩子从小在家庭氛围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避免“历史健忘”;在重要纪念日,全家一起参与线上纪念活动、参观红色场馆,让“铭记历史”成为家庭共识。社会要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媒体需持续发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澄清“美化侵略”“抹黑英雄”的错误言论,守护历史真相;企业、社区、高校要将抗战精神融入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文化墙、主题活动,让抗战精神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国家则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抗战历史研究,挖掘更多未被发掘的英雄故事和历史细节,为传承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完善场馆建设、经费支持、人员培训等,确保传承工作有资源、有力量、有延续性。
“鉴往事,知来者。”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它不属于遥远的过去,而属于每一个当下,更属于充满希望的未来。把这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对历史的最好铭记,也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