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一名基层选调生的札记
——河北新乐彭家庄中心庄村村主任助理杨文博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文博  日期:2025-8-22 字体: [大][中][小]

    来到中心庄村已经一年有余,从潺潺夏风到寒冬飘雪,再到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中心庄村的一天天变化也如同我一日日的成长。从刚到村里时青涩的张不开嘴说“新lao话”到如今和村里“老辈子们”打成一片。这一路有惊也有喜,更多的是对组织、对乡亲们的感恩与感谢。

    年少舞文墨,用“乡情”书写申论,“乡情”是我在村里生活的最大感受。中心庄村不大,一共八排居民房,人口只有几百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小村,让我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了解村里村情民俗,村里谁家热情好客,谁家准备出门赶集,谁家今年种了几亩地,谁家又在外面赚了大钱,中心庄村如同一个大家庭。七月下雨时村道积水,村支书带着乡亲们一起修路排水;十一月大气污染防治,大家又一起在村里大扫除。来村之前,我想象过在村里开展工作的无数困难与不便,却从没想过会和大家打成一片。经过这一年时间的融入,我慢慢发现村里群众不再只把我当村里的干部,而更像把我当村里的孩子。见面互相打招呼,在树下一起“聊闲篇”,闲时说上一句:“一块歇会儿”,“乡情”带给我的幸福与成就感,让我决心把这“乡情”的申论写在中心庄村的土地上。

    学向“勤”中得,山野即是万卷书,刚来到中心庄村,融入是最大的挑战。对于“选调生”这一光环,村里人往往会对我们很客气。而我们作为刚刚工作的学生,想和大家融入进去,就不能让群众对我们太“客气”。平时把村民当家人,不使性子,不摆架子。工作时“勤”问、“勤”请教。我认为向村民学习时的“勤”在于两点:一、请教村里的问题“勤”。二、往田间地头跑要“勤”。村里的老人就像一本活字典,“勤”和老人们聊聊天,既能够了解村里的各种疑难杂症,也能和村里形成良性互动。土地是村民生活的根基,也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战场。“勤”跑地里关注农作物长势,知悉播种与收割的时间,让群众内心觉得“选调生”是行家,是生长在田间地头上的农民。在学校时,老师教导我们多读书,到了村里,田间地头就是书本,山野就是我们的新课堂。

    常怀“平常”心,在基层磨炼担当,在基层,遇见困难和挫折是常事,很多工作看似不难开展,可真要实施起来,村民往往不理解,甚至怀有敌意。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时,全村禁烧柴火,有些家庭怀有侥幸心理,私下留了柴火藏在院里。我们作为督导组,提醒村民禁烧,有时排查完走出门口,村民就紧锁大门,刚开始我还因此心有不满,后来我想起在我们刚入职时,组织上常和我们谈心,说工作中和群众打交道就是磨练我们,怀着“平常”心,才能干好工作。部长常教导我们选调生不仅要学习过硬,更要学政策,学业务,提高情商,练就与人接触的本事,学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怀着“平常”心做工作,遇到挫折不抱怨,遇到困难不放弃,在基层的磨炼中成就自我,在每一天的奋斗中充实人生。

    栖身乡野,愿把自己投身于新乐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在万千人民的生活里读上这乡情岁月的万卷书。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