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地区,一位驻村干部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只为确认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补贴是否到位;在城市角落里,社区工作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申领养老金。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将腰身弯下去,把政策从纸上做到心坎上"的生动写照。政策文本的铅字温度有限,唯有通过基层干部的身体力行,才能将其转化为温暖民心的实际效果。
弯下腰身,是态度更是方法。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今天体现为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的务实作风。广西百色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扶贫初期因听不懂方言而备感挫折,但她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最终用双脚丈量出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让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对基层工作而言,就是要将政策条文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干部们真正的融入到群众身边,切实去解决群众困难,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解群众之所难,逐步成长为大家放心且安心的“五好干部”。用这种"在场"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政策执行中"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政策入心,需要超越形式的深度互动。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要懂得用群众的语言解读政策。在浙江某地,医保改革方案被编成方言顺口溜,通过村头大喇叭传播;在西部某县,扶贫干部用"养牛能补多少钱"这样具体的例子讲解产业扶持政策。政策公信力建立在看得见的实效上。当一位残疾老人真切地拿到护理补贴,当一户农家确实因产业扶贫而增收,政策就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成为群众心中的依靠。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干部们弯腰俯身的姿态,丈量着政策与民心之间的距离。从"门难进"到"走进门",从"脸难看"到"笑脸迎",从"事难办"到"主动办",这种转变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的不懈努力。政策文本是静态的,但执行政策的人可以赋予它温度;制度设计是宏观的,但基层实践能让它微观落地。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弯下腰来倾听,俯下身来服务,政策就能真正从纸上走进百姓心坎,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作者单位:葛条港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