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一块蓝底白字的“小岗村检察工作站”牌子格外醒目。这里没有高墙大院,检察官的脚步却遍布田间地头;这里不办惊天大案,却用“五小”工作法将法治温度融入百姓生活。今年以来,该工作站创新推行“走小岗、重小事、办小案、排小忧、献小策”工作法,让检察服务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法治基石”。
走小岗:“红手印”映照下的“蓝足迹”
工作站干警将“红手印”蕴含的小岗精神精神与检察职能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红手印•蓝足迹”党建品牌。工作站设立“服务乡村振兴联系点”,检察官每周至少2天走村入户,找寻检察服务支点。他们踏过蜿蜒田埂,叩开一扇扇农家院门,走进一家家企业厂房,在板凳炕头间、隆隆机器旁收集最鲜活的民声。“检力下沉不是走过场,要让群众看见法治的温度。”工作站王祖旺站长表示,“我们通过‘群众点单-检察接单-限期销号’机制,把每一条意见建议都落在守护美好生活的实处。”
重小事:从“一碗水端平”到“一揽子解决”
工作站建立“民生小事快速响应清单”,对土地纠纷、农民工欠薪等“小问题”实行48小时首访回应。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小岗村检察工作站的重点职能之一。有群众向检察工作站干警反映,该村部分村民与某矿业公司之间长期存在因生产而毁坏土地且造成环境污染的纠纷,由于双方沟通不畅,冲突不断。在进行多方调查了解后,工作站组织各方人员召开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座谈会,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充分协调沟通,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工作站还就公司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向环保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督促该公司进行整改。目前,污染问题彻底解决,企业与村民之间也相处和谐。
办小案:农家院落的“法治公开课”
“没想到检察官把听证会开到我家院子里!”村民老李对一起故意伤害案调解记忆犹新。今年以来,工作站将5场听证会搬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调解”成功化解矛盾。刑事被害人小张感慨:“他们把法律条文变成了老百姓听得懂的‘土道理’,让我们听得明白、心里服气。”在办理一起过失危害公共安全案时,检察官举行“法治公开课”,向群众深刻剖析因醉驾付出的巨大代价,对危险驾驶类案件创新“警示教育+公益服务”机制,让醉驾者在参与交通劝导中深刻反省。
排小忧:疏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工作站干警在履职中发现,省道S307与小岗村改革大道交叉口未设置交通信号灯,该路口是进入小岗村的必经之路,车流量较大,如果没有信号灯指引,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工作站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对该路口进行踏勘调查,根据安全隐患程度合理布局设置交通信号灯。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个月内就在村口安装了红绿灯,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以前这个路口每年大概发生五六起交通事故,村民路过时提心吊胆,设置红绿灯后,事故明显减少,大家也觉得更安全了。”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王多才说。
献小策: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工作站不仅是矛盾调解站,更是基层治理的“法治智库”。针对辖区企业反映束缚经营发展的问题,工作站推出《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手册》,并与一些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取长补短,共谋发展。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题法治讲座、送法进校园,普及防止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知识,及时为群众献上避免人身和财产安全风险的“检察之策”。
“检察官常送的不仅是法律,更是‘及时雨’。他们常来走动,矛盾在家门口化解,我们的日子就更红火了!”小岗村省人大代表程夕兵感慨。
从“红手印”到“蓝足迹”,从“小案件”到“大治理”,“五小”工作法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答卷。正如凤阳县检察院张杏喜检察长所言:“百姓家门口的‘小站点’,承载的是法治建设的‘大担当’。我们要让‘五小’工作法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多善治之果!”(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