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武金兰:“违建”为何“难拆”?——别让侥幸成隐患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武金兰  日期:2025-3-27 字体: [大][中][小]

    3月17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办获悉,经过7个多月的调查,确认辖区内的高尔夫球会俱乐部小区,存在152栋违建别墅;调查过程中,街道办有8名人员被给予诫勉谈话、警告、调离岗位等处分,其中包括两名处级干部。(3月18日封面新闻)

    违建之“顽”:缘何屡禁不止?“违建难拆”现象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铤而走险。部分业主或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加盖、扩建、侵占公共空间等方式增加使用面积,甚至将违建作为牟利工具用以出租或出售,加之低成本违建与高额回报形成反差,违法成本偏低助长了侥幸心理。 
    监管的滞后与执法的乏力则加重了这一现象。违建往往在隐蔽施工或快速建成,监管部门因人力不足、巡查覆盖有限,难以及时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以罚代拆”现象,罚款后违建“合法化”,变相纵容违法行为,此外,一些违建形成年代久远,涉及产权纠纷、政策变动或特殊时期“默许”,拆除面临法律和社会阻力。要破解“违建难拆”这一困境,实现从“难拆”到“共治”的突破,“源头防控”、“刚柔并济”、“完善制度”是其关键。
源头防控,强化技术监管。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违建“早发现、早制止”。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 

    刚柔并济,平衡法理人情。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坚决快速拆除;对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通过补偿安置、分批整改等方式减少矛盾。 加强普法宣传,让公众认清违建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完善制度,压实责任链条。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将拆违纳入干部考核,杜绝“选择性执法”。  推动《城乡规划法》等法规修订,提高违建成本,将“违建”业主纳入征信黑名单。 

    违建治理考验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决心。唯有打破“违法—观望—妥协”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守护公共利益的底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