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黄鹤鸣: 基层减负要建立结果导向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黄鹤鸣  日期:2025-3-11 字体: [大][中][小]

    近期正值“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作答记者提问的基层减负实际成效问题,并用“村子里的狗见了我们也不汪汪叫了”做出了形象总结。(澎湃新闻)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减负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然而我们要铭记,减负并非简单的任务削减,而是要在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基层工作的优化与升级,推动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激发基层活力要建立结果导向的基层减负机制。

    结果导向强调的是以实际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标准,它要求我们在基层减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减负的数量,更要注重减负的质量。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确保减负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建立结果导向的基层减负机制,首先要明确减负的目标和任务。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精准识别基层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负计划和方案,确保减负措施能够针对具体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例如,针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降低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在减负过程中,我们要强化结果导向,注重实际成效的评估和反馈。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用在做实事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减负措施能够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满意度调查、评估工作效能等方式,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减负工作的满意度和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减负措施。

    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我们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将减负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和有效措施延续下来,形成制度化的减负机制。一方面,要给职责权限“划界”,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防止上级层层向基层转嫁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等人财物向基层一线倾斜,赋予基层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让基层有充分的权限和充足的资源去抓牢抓实主责主业,提升工作成效。最后,媒体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减负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更加了解减负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积极参与减负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在确保减负工作真正取得实效的同时,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真正感受到减负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320359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