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汪平原:读懂两会热词,坚持从严治党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汪平原  日期:2025-3-5 字体: [大][中][小]

    每年全国两会,"全面从严治党"都是高频热词。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到"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到"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这些关键词不仅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改革图谱,更彰显着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政治密码。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纪律建设视为生命线。延安整风时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告诫,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无不体现着自我革命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这种历史自觉,在新时代具体化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到"打虎拍蝇猎狐"雷霆出击,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两会期间,"基层减负年""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等议题引发热议。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1万起,党纪政务处分71.8万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的生动注脚。在浙江,基层党员干部手机里装着"浙里干部之家"数字化平台,从参加会议到走访群众都可追溯;在广东,"营商环境负面清单"划出政商交往红线。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从严治党正在向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纵深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特征。人工智能监督系统实时捕捉"四风"新变种,区块链技术让扶贫资金流向全程可溯,电子廉政档案实现干部监督全覆盖。但技术赋能终究是手段,根本在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继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北京市推行的"接诉即办"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上海市试点的"廉洁合规企业"创建,推动亲清政商关系建设,这些探索都为制度治党提供新范式。

    治党永远在路上。从陕甘宁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到焦裕禄、谷文昌等楷模树立的精神丰碑,从严治党的红色基因始终在赓续传承。当"两会热词"转化为制度建设的施工图,当纪律红线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将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答卷。这既是百年大党的历史自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回答。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