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福映秋: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 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福映秋  日期:2024-4-20 字体: [大][中][小]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依托,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点多面广,既有社区发展中的创新突破,也有社区治理中的探索实践,既有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也有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提升。对于新时代社区工作者而言,单靠老办法显然行不通,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面对群众的各类诉求要求,社区工作要有效应对各方面的压力挑战。从妥善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到有效推动社区发展,再到推动社区智慧治理等,对社区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面对各种压力挑战,社区工作者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社区工作者要精通本职工作,也要熟悉社区各项事务,做到一专多能,甚至成为“全能型”选手。

    增强服务意识,把工作立足点放在队伍建设上。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新方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论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优势,大力推行“社工+志愿者”协作服务模式,还是因地制宜探索打造诸如“与你童乐,童心同行”和“情暖夕阳红”等一批本土化社工服务项目品牌,抑或是有效发挥社区基础作用,协助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吸纳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一系列以“用”为导向的新模式、新方法推陈出新,搭建起了精准高效服务桥梁纽带,让社区工作者服务“大民生”中展现新作为,有力提升了社区整体建设和服务效能。

    提升政治素质,把工作出发点放在素质提升上。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单靠自身的激情与干劲还不够,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中看得清大局大势,把得住方向重点。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厚实的理论根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多措并举“育”,增强社区工作者本领能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履职能力培训和实战实训,特别是要重点加强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使广大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多面手”。另一方面,要加强关心关爱,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干劲。要紧紧牵住制度的“牛鼻子”,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风向标”,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待遇保障,强化关心关爱,让社区工作者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奔头。

    提高履职本领,把工作落脚点放在狠抓落实上。从《意见》中可知,社区工作者并不同于普通的社区干部、志愿者等。在筛选机制上,选拔社区工作者有明确的年龄、学历、资格证等条件,且部分地方还可能设置笔试、面试等环节,进入程序十分严格。当前各地都实行网格精细化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其承担着政策宣传、入户走访、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特殊人群探访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我们要给予基层干部多一些关心和鼓励。建立谈心谈话、走访慰问、表彰激励制度,定期走访调研基层社会工作者,对于其谈心谈话,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难处,多听取意见建议,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关怀,确保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甜头、有奔头、有盼头”。同时,还要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的力度,大力宣传表彰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让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更高,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热情,就一定能够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绘就人民群众的“幸福图景”。(作者: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