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晓阳:年轻干部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晓阳  日期:2024-3-28 字体: [大][中][小]

    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36年来,“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不断传承发展,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走深走实。以下是笔者结合过往学习和自身工作实际,得出的三点心得体会。

    一、“四下基层”,贵在“下”,实施有为有效举措。

   “四下基层”,关键在于“下”而有为、“下”而有效,要拿出精准务实的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宣传宣讲,就要用好小切口、讲好家常话,深入浅出、释疑解惑,让党的理论政策入脑入心;调查研究,就要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沉下身心“把好脉”,真调实研“开好方”;接访下访,就要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用心用情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现场办公,就要当即就看、马上就办,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通过现场办公,事情解决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对于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追本溯源,对党性的认知会进一步强化,同时也有利于对后续工作的指导。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抓起,化解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要多到群众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呼声大的地方去,不搞舍远求近、拒绝“嫌贫爱富”,切实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纾解民困,用实绩赢得民心。唯此,“四下基层”才会下到群众心中,受到基层欢迎。

    二、“四下基层”,贵在“恒”,形成常态工作机制。

     万事从来贵有恒。“四下基层”不仅要下,更要常下。要着力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拓展形式载体,切实推动“四下基层”常态长效,高质量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需要落在实处,学在实处,干在实处。要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机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扎根一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要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提质增效,大力弘扬、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把“四下基层”的任务要求贯通落实到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各项重点措施之中,确保主题教育成果常态长效。要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把推动发展作为落脚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效果。

    三、“四下基层”,贵在“诚”,坚守服务群众作风。

    国之大者在于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正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党员干部“四下基层”,就要秉持为民情怀,增强宗旨意识,尊重群众、关爱群众,既“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四下基层”中明确“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得知民意为主动探求民意。主题教育,就是要通过干部主动下访,来熟悉基层实际,民生诉求,全面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多一些了解群众的困难,就会把主题教育的着力点、整改措施更加集中力量,靶向施策,考虑“药方”,对症下药,也可减轻群众上访的各项成本,把本应在基层解决的事解决在基层,群众办事更顺便了,民心则会更顺畅。基层是智慧的“富矿”,我们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问策,主动到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要蹲下身看细节、站起来观全貌,既见人之所见,更察人所未察,找准民生痛点和工作堵点,谋求破解之道,更好为民造福。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我们要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重要批示精神,以这一优良传统为工作抓手,让它焕发时代光芒,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作者单位:沧州市新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