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郭喜林:我在老家放牛养牛的故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郭喜林  日期:2023-2-2 字体: [大][中][小]

  东土河村作为我的老家,让我在那里拥有了各种人生经历。没想到,生产队会让我去和本家侄儿郭居台搭档放牛养牛。具体时间是1977年春天,1978年又让我和另外两人去给生产队拉平车搞副业。

  春节刚过,生产队队长陈银根让副队长郭狗碰告诉我,不用去地干活了,去和居台养牛放牛吧。让我把记工员和生产队现金出纳的账本移交给郭前进。

  我知道,这是陈银根对我不满意,嫌我碍他的事。因为,1976年春夏之交他去晋城县给生产队联系买化肥,话费没买到,还花了不少钱。这对于当时穷的叮当响的生产队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把家底都要花光。他在报销差旅费时有一张白条报销金额100多元,字迹完全是他一个人的笔迹,自己写白条,自己签名同意报销。我说,按照规定你应该让副队长郭狗碰签字。他蛮不讲理,他说我是队长,报销不报销我说了算,不需要别人签字。他还说,你报也得报,不报也得报。我当时很生气,就拿起自家的算盘指着他说,你这是蛮不讲理,我就不给你报销。结果他用力打掉我手里的算盘,把我父亲最心疼的算盘摔坏了。

  社员们都说,喜林是最认真的记工员和出纳。但是,由于我的认真队长十分恼火。对我来说,无所谓,干什么都行,我又不怕出力气。有好心人和我说,不用去放牛养牛,到了秋后,100多亩玉米秆都得往回挑。而且,还得轮流在牛圈里睡觉值班,半夜起来喂好几次牛,得让犁地拉车的牛吃饱肚子。牛圈里臭气熏天,不能去干那活。我说,没关系,去就去,难为不住我。

  到了春天,青草长出来的时候,玉米秆也快被牛吃完了。每天早上,就得和搭档居台一起用铡草刀铡草,铡完草再去挑水饮牛。干活的牛都走了,就得拿上镰刀,挑着箩筐去给牛割草。割草回来少休息一会就是铡草,铡完草回家吃饭,吃过饭赶着不能干活的牛到山坡上去放牧。快到天黑的时候赶着一群牛回来,还要去挑水,把大水缸挑满。回家吃过晚饭,就要到牛圈里给白天在地里干活的牛添草喂料,并让这些牛适当喝水。夜里就在牛圈上边搭的床铺上睡觉,既有牛的气味,又有牛粪的臭味。一开始,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而且,对于产子的母牛要予以特别照顾。尤其是到山坡上放牧时,要时刻关注产子母牛的动态,要避免发生意外。特殊情况下,我还得充当“接生婆”。这对于我来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要你肯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即便是牛腿关节错位或者骨折,都要充当骨科大夫给牛们热心服务,并进行必要的固定捆绑包扎。

  到秋天地里玉米收割完毕的时候,每天早上又得到地里把已经晒干的玉米杆打成捆,并集中在一起,以免被雪雨淋湿发霉。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要用带铁尖的扁担挑上一百三四十斤回去,用铡草刀铡成一寸长的小段,当作牛们的口粮。当把一百多亩地的玉米秆捆绑完了,就得每天早上用铁尖扁担往回挑,并集成冒尖的大垛,防止雪雨水倒灌发霉。这样的活,其实远比去地里干活更劳累。

  幸运的是,由于我和居台的精心搭档,竟然在土河公社的养牛评比中获得广泛好评。而且,有个红隔牤的牛在与众多票肥体壮的牛比武中打败了所有对手。

  直到如今,在老家放牛养牛也成了我人生当中的美好回忆。现在,我要感谢和我过不去的生产队队长。要不是有他的特意刁难,我的人生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作者本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