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学研究专家观点详细内容
韦绍行:发扬中华“孝亲敬老”家庭传统美德——要把“孝亲敬老”体现到老年人危重疾病的治疗期中去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韦绍行  日期:2022-6-14 字体: [大][中][小]

    【作者提示:作为子女应该知道,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架已经超负荷运转的旧机器,各部位机件损坏停摆频发是必然趋势。孝敬父母应立足于他们的健在之时尤其是患病期间。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人生还有个根基,心灵还有个归宿,在外边漂泊的子女还有个归处,一旦某次危重病治疗不能挽住患者的生还,由此父母就不在了,父母的疼爱也就永远不再,我们的心灵就仿佛成为世界的孤儿,那怕想要再孝敬他们一点点却已经永远没有了机会……】

    “孝”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孝亲敬老”是习近平总书记极力倡导弘杨的家庭传统美德,其核心是要求子女用心用情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其他长辈。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发展加快、老年危重病患者日益增多的中度老龄社会环境下,大力弘杨这种传统美德更为必要。

    据国内数据显示,我国每天都有大量的危重病患者被确珍,光是恶性肿瘤每分钟就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其中60岁以上人群患危重病几率要比年轻人高出近10倍!(注1)。换言之,老年人群是危重病患者的主体。经验告诉我们,老年人患者在危重疾病治疗期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脆弱,在这个艰难的身体修复阶段,迫切需要家属和子女予以他们更多情感上的慰籍,这对于促进老年危重疾病患者保持平稳心态配合治疗,提高医疗手段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实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老年人易患的常见危重疾病

    清楚了解老年人易患的常见危重疾病种类,是老年人亲属和子女“孝亲敬老”的病理认知基础,只有真正认知了老年人易患的常见危重疾病种类,才能对于自家老年人的身体变化有清晰的思想准备,以减少日常麻痺大意和临事慌乱无策。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架已经超负荷运转的旧机器,各部位机件损坏停摆频发是必然趋势,说不准什么时候还会“冒”出例如心梗、脑梗、脑血栓等危重疾病。据医疗部门资料显示,老年人易患的常见危重疾病,大致包括各种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术、老年痴呆、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缺血性心脏病、特定年龄双耳失聪、严重阿尔茨海默病、瘫痪、特定年龄双目失明、心脏瓣膜手术、心力衰竭、严重脑损伤、大面积的脑梗死、严重帕金森病、Ⅲ度烧伤、语言能力丧失、主动脉手术、重症肌无力、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组织日趋老化,各种器官功能衰退加快,因此患病情况较为复杂。相当部分老年人危重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经常是危重症状出现后又呈多样化,因此一位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危重疾病的现象并不少见。

    医学界之所以将上述病症称为危重病症,这是因为目前的临床医学技术对许多疾病还无法进行完全有效地预防、诊断和治疗(注2),这些病症对于部分老人来说,仍难以能够医治痊愈或达到根治,有些病症虽然一时治愈了,但过一段时间还有可能复发。老年人患上危重疾病后,给整个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心理安慰和及时、规范的治疗,往往对其性命造成极大威胁。对于少部分自身基础病症较多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如果患上某种致命的危重病症,也许这就是他们人生路上遭受的最后一种病难了。

    二、老年人患危重疾病后心理脆弱的主要特征

    充分了解老年人患危重疾病后心理脆弱的主要特征,是老年人亲属和子女“孝亲敬老”的应对措施着眼点。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患危重疾病后心理脆弱的主要特征,才能对于自家患病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有清晰的判断,以便及时针对采取应对关怀。

    老年医学知识指出:老年人患危重疾病之后,肉体上的痛苦自然地引发心理上的脆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除了极少数患者能够平和面对、保持豁达开朗情绪之外,绝大多数患者情绪都会骤然跌落,心理脆弱尤为突出。作为局外人的亲属及其他人是无法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为此,亲属和子女必须准确掌握老年人患危重疾病后心理脆弱的基本特征,在其患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体贴关怀和心理强化补助工作。

    老年人在患危重疾病后出现心理脆弱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一是恐惧不安。对于相当部分老年人来说,对于患上危重疾病的思想准备是不足的,总认为自己身体问题不大,怎么一下子变为如此严重?因此当他们被确诊为危重疾病症的时候,不少病人情绪会骤然剧烈波动。有些感到自己已到濒临死亡的危险地步,从而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导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上升、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

    二是焦虑沮丧。老年危重病人由于被疾病缠身,迁延难愈,容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沮丧等心理,通常表现伴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心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等。有些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对主刀医生的业务水平、术中术后有无并发症、后遗症等问题更是十分关注及焦虑。

    三是害怕孤单。住院治疗的危重疾病老年患者,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伴。尤其是当今社会,年轻人大都远离他乡打拼,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患病父母;就是生活在身边的子女,也由于忙于生计而难以整日为伴;因为住院治疗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减少,加上探视的人不多而寂寞等原因,老年患者便会产生颓废、孤独无望的心理,有的心情郁闷,甚至多愁善感或独自流泪。

    四是担心患上绝症。大多数老年人患了危重疾病后,既害怕躺在床上受折磨,更担心患的是绝症。因为他们曾多次见过或听闻过绝症患者的种种艰难:比如高血压中风绝症患者,数年治不愈,在床上不能动弹,每天全程护理;比如尿毒症绝症患者,每周要到县医院透析一次,以后每周两次,还要家人陪同;又比如植物人患者,自己完全失去思维,一切的一切全靠家人护理保命。而更多的老年人当患了重病治疗一段时间看到没有明显好转,便担心是否患上了绝症、治疗无望了,因而每天更加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情绪消沉忧郁。

    五是怕被嫌弃。老年人一旦患了危重疾病,他们深知治疗不是一天两天,治疗期及费用难以估计。他们虽然知道子女照护卧床病人是苦不堪言的差事,但他们更怕的是长此以往照护,子女会对自己产生厌烦嫌弃等情绪。因为当前社会上“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太多,他们害怕那些例子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认为来自家人的冷漠比身体上的疼痛更难以接受。为此他们对家人的情绪十分敏感,往往家人无经意的一句话,都会令他们往被嫌弃方面去想,如有连续两天无亲人陪护,便有一种已被嫌弃的怀疑感。

    六是悲观绝望。老年人患上危重疾病之后,相当部分患者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有些老年人患病后很容易联想到生死问题,感到死神在一天天逼近而恐惧,从而失去生存的自信和毅力。有些老年人期望治疗能很快起作用,一旦疗效没有达到预期想像,便产生绝望思想。有些老年人担心如果自己的病长时间没有治好,会给子女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焦虑自责,极少数人甚至产生自杀心理。

    三、亲属和子女对患危重疾病老年人的情感关怀重点

    足够了解亲属和子女对患危重疾病老年人的情感关怀重点,是老年人亲属和子女“孝亲敬老”的具体行为指向,亲属和子女只有系紧对患危重疾病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心结,才能对于自家患病老年人予以比平时更多的情感关爱。

    医学原理指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时刻影响生理健康。老年人一旦产生心理情志障碍,如果一直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内分泌、肌肉会随之发生异常变化,直接导致免疫系统错乱,抵抗力下降,这既成为老年危重疾病恶化的重要原因,又可能直接影响老年危重疾病症的治疗效果。而对患重大疾病老年人的情感关怀,亲属子女和医护人员是两股主要力量。由于医护人员有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这里不加赘述。作为老年患者的亲属和子女,最少应努力做到如下六点:

    (一)要牢记“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一传统警言。父母之爱大过天,是子女的最大福份。作为子女更应该知道,孝是善的根基,孝敬父母应立足在他们健在之时尤其是患病时刻。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曾写道:“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并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然而,现实要比理想残酷得多,年迈父母的患病或离世就在不经意之间,子女应该用治疗陪伴来代替宏愿,用行动去体现尽孝。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人生还有个根基,心灵还有个归宿,在外边漂泊的子女还有个归处,一旦某次危重病治疗不能挽住患者的生还,由此父母就不在了,父母的疼爱也就永远不再,那个从小至大生活的家也就不在了,我们的心灵就仿佛成为世界的孤儿,要想再疼爱父母一次但却永远没有机会了。

    (二)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老年人得了重病,医生一般会先把病情告诉家属。当时家属和子女最先面对的是亲人的生死与选择,家属承受的压力在多数情况下远远大于患者。多数家属会经历紧张、焦虑、恐惧、无助的整个过程。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家庭,只要一个人患上危重病症或者失能,就可能导致全家生活失衡和经济拮据。家属和子女几乎都会想到今后为了照顾患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为了得到最好治疗而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由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为此作为家属和子女,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努力让自己保持着理性、克制、隐忍的状态,平静地去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结果,千分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和加重病人心理的脆弱。

    (三)要倍加关爱体贴。当老人患危重疾病之后,迫切需要亲属和子女予以比平时多于百倍的关爱、体贴和理解。为此,作为亲属和子女,要对于老人的恐惧焦虑心理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开导他们正视现实,消除恐惧;要经常从心理上去开导他们正视现实,消除恐惧心理,平静配合治疗;要用坚持陪护去消除老人的害怕孤单心理,用行动告诉全家人都很关心他们,促成他们增强康复信心;要用医院的医治方案去消除老人的悲观绝望心理,鼓励他们相信科学相信医院,保持乐观情绪战胜疾病。

    (四)要千方百计陪伴。当老人患危重疾病后,亲属和子女都非常难过,这是人之常情。但值得提醒的是,此时此刻光伤心难过是不够的,光在物质层面的保障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各方面利益,千方百计对患者老人给予陪伴,不要让老人有孤单之感。要在陪伴中多和老人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多给他们讲一些开心的事情,多讲一些他们盼望知道的外面信息,多讲一些贴心的话语,让老年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远离他乡的子女实在没有条件陪护老人的,既要安排其他亲属或护工做好陪护和关怀,也要常回家探望、常打电话问问治疗情况,充分体现出对父母的牵挂之情,这样才能有利于老年人的治疗。

    (五)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该不该将病情告诉患者,这几乎是所有危重病患者家属子女面临的重要选择。告诉实情会不会对患者打击太大?瞒着又能瞒多久?这都是每个患者家属子女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对重病患者隐瞒病情,不但无助于患者治疗,反而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猜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这既不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公开治疗,影响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还会给治疗增加更大难度。为此他们建议,适当地告诉患者病情,是对患者的尊重,患者应有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治不治,怎么治,去哪里治,都应该让患者直接参与。

    (六)全力给予病人进行医治。要全力为病人进行医治,包括即使知道也许已经无药可医也不能够放弃希望,尤其不要轻易放弃对病人的任何治疗,因为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也许就会产生奇迹。永不放弃不仅可能为病人挽回生的希望,也会让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至少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已经尽力做到了,避免事后留下终身后悔和良心自责。同时,尽到最后的努力也许就是在做病人的临终关怀,是让病人感受到最后的温暖、最后的亲情和孝心,这也许会让无法再治疗的病人能够心满意足地离去。

    愿天下的老年患者,都能在自己亲属和子女“孝亲敬老”爱心的温暖下,以自己的自信心、耐心和抗生力,战胜病魔,将寒冬尽快赶走,让阳光明媚的春天尽快到来。

    注1:摘自《60岁以上人群得肿瘤几率比年轻人高出近10倍!》2020-03-19 15:24河南大河网

    注2:摘自《临床医学的发展_CNKI学问》。

    作者:副研究员、广西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