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学研究法治探讨详细内容
郑叶波:以法立行 厉行节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郑叶波  日期:2021-5-11 字体: [大][中][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勒紧腰带过日子、拿着粮票去买粮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少了见证物资短缺的粮票、油票,“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现象悄然而生。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后,于近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浪费法》),以立法形式,明确各方主体责任,探索建立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一、以法立行保障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伴随时代与时俱进、日趋完善的现代化。《反浪费法》的制定便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浪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引导社风、破解难题,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典范。

   《反浪费法》的制定是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的理念迭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关系多样、社会利益多元,人民需要相应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使社会治理的问题呈现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等特点。由于过去政府包揽过多,导致部分职能发生“越位”、“移位”,社会、公众遇事多推予政府、使其不堪重负,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的最大难题。实践表明,不论是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还是垃圾分类的稳步推进,单靠强制的社会力量和传统“越位”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难以治理好现代化变革中的巨型社会,难以解决好现代化建设中的风险挑战。《反浪费法》以成文条例明确上至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下至各级人民政府、餐饮服务经营者、餐饮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责任,有效调动社会治理中的多元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形成发挥各方所长、推动多方互动的社会治理局面。

   《反浪费法》的制定是从道德谴责向法治建设的进程深化。不论是十八大以来“整治四风”,还是中纪委严查公务活动餐饮浪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大为改观,特别是“酒桌上的应酬”等公款餐饮行为得到遏制。但实践同样证明,制止餐饮浪费仅靠倡议宣传在广度、力度都会受限,尤其是针对恶意浪费粮食的恶习陋习、“吃播”暴食吸引眼球的资本逻辑效果略显苍白。《反浪费法》的制定有效弥补以上的法律空白,通过将制止餐饮浪费的责任主体具象化、主体责任刚性化。一方面,该法确保责任到各方主体,避免虚与委蛇、虚张声势。另一方面,责任主体具象化保障主体责任刚性化。这既意味着不留“模糊地带”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餐饮服务经营者、在学学生概莫能外;也意味着不怕“家丑外扬”的舆论监督,先进电影报道、浪费现象曝光至此以法为据,再无顾忌;更意味着不搞“下不为例”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任何食品浪费行为有权举报、依法处理,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反浪费法》的制定是从重物轻人向人物并重的目标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消费能力明显加强,消费行为也变得越发复杂。他们不再简单停留在解决生存的温饱,而是开始关注消费产品、行为呈现的社会属性。点餐浪费是脸面、请客排场是体面的炫耀性消费成为不良的社会风气。借马克思语,异化消费的当事人生活在“由魔法控制的世界里,而他们本身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是物的属性,是生产的物质要素的属性”。由于无法透视颠倒物化的社会关系,部分人将此错位为消费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为了将颠倒人物关系转向推动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反浪费法》强调消费过程中主体地位与理性精神的回归,指出餐饮服务经营者要“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又指出,“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等形式”,“对消费者加强饮食消费教育”。通过潜在的价值引导和背后的理念迭代帮助公众科学看待消费产品隐含的主客颠倒、正确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关系。

    二、稳抓落实确保移风易俗久久为功

    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制度要执行好,才能发挥出好效能、展现出优越性;不执行,不仅无法体现制度的优越性,还会让制度成为无人信仰、无人畏惧、无人遵守的“稻草人”和一纸空文。

   《反浪费法》的落实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体制机制。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牵涉面大、受众面广、影响力深,不仅涉及舌尖上浪费的制止,还涉及粮食在加工、运输等环节耗损的科技创新,更涉及教育教学内容调整,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让车马炮各展所长的作用。此外,虽然制止餐饮浪费现已有法可依,但其内在悠久习俗的沉淀、社会关系的交织决定发挥“有形之手”会引起争议,客观上要求在政府、社会、公民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要灵活创新方式方法,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事项和公共事务转移、委托、让渡给社会,引导群众自发移风易俗、参与治理,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反浪费法》的落实要激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整体活力。厉行节约、制止浪费,领导在党委、责任在政府、活力在社会。制止餐饮浪费的效果看,部分地区发挥“有形之手”的做法些许冒进,导致干群矛盾。相比党委、政府而言,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志愿者等由公众自觉组建、直接来自人民,能够更灵敏地洞察、洞悉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分化和差异,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由于其具政府和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非行政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公益性等特点,在落实《反浪费法》制止浪费、曝光案例过程中往往可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作用。因此,要激发社会活力,强化责任与义务的统一,从历史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国情实际等调动公共精神,让公众信仰、响应。要推进多元联动,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途径,破解行动无效率的困境,弥补在落实过程中治理资源不足的困境。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暗流涌动。

   《反浪费法》的落实要强化注重家教、家风浸润的潜在引导。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虽然《反浪费法》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加强反食品浪费教育和管理,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但是家庭教育全面性、灵活性、长期性等特点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该法明确指出:“家庭及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按照日常生活实际需要采购、储存和制作食品”。唯有每个家庭都节约资源、反对浪费,才会推动形成参与“光盘行动”的社风,从源头上化解奢靡铺张之风。通过广泛开展寻找“光盘家庭”、评选“节约达人”等文明家庭评选创建活动,引导勤俭持家、节约治家的家庭建设;同时,尽量发挥家长学校优势,吸引更多学生家庭参与“光盘家庭”建设,扩大“光盘家庭”文明创建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对子女开展以食物为载体的食育教育,通过带领子女体验寒耕暑耘的艰辛、指导学习食材在地的知识、教育感恩自然孕育的馈赠,养成子女珍惜粮食、打包餐宴小菜、分类厨余垃圾等餐饮习惯。通过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反对奢靡的有力抓手,发挥其移风易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带民风促社风助力。

    推进节粮减损需要“法治”,但又不仅需要“法治”;制止餐饮浪费需要“减量”,但又不仅需要“减量”。《反浪费法》的制定只是开始,我们即将要面对的是整治陈规陋习的攻坚战、是推进移风易俗的拉锯战。要以此为契机,以软中有硬、硬中有力的方式,纠正奢靡浪费社风、推广简约适度民风,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共松阳县委党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