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浅谈毛泽东诗词中磅礴劲健的艺术特点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江艳兵  日期:2020-6-20 字体: [大][中][小]

    诗词是高度概括和凝练的文学艺术,也是最讲究推敲琢磨的艺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形象思维。写作诗词,看似可以天马行空,实则讲究章法,在构思上常常需要从大处着眼,以小节收束。如果把一首完整诗词比作一串珍珠,则每一句就是一颗珍珠,大小适宜才能具有整体的美感。对于表现革命和建设的这一类诗词,姑且称之为“革命现实主义古诗词”。它的创作往往是“缘事而发”,既讲究历史背景的客观性,又讲究思想表现的政治阶级属性,同时也要求写得磅礴劲健,才能给人以振奋的感觉。一首诗词,只有导向准确、爱憎分明、气势充沛、立意高远、贴近现实、雅俗共赏,才能给人一种振奋、自信、乐观、开放、通俗和鼓动性强的感觉,才能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诗词接受者才多、传播面才宽、传播力才强,才能始终在千淘万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毛泽东诗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建设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指向、爱憎、立场和气节,其表现先进观念、传播先进思想的力度,创造的广阔的气度,直击问题实质的深度,体现着一个时代昂扬奋进一群民族脊梁的风范。这就是有“文骨”和“文气”的集中表现。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喜爱,盛传不衰,原因也在这里。

    一、浪漫与现实交织的情感体验

    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一面,常常表现为深邃的历史典故和奇崛的想象融为一体;其现实的一面常常表现为诗句中对寥寥数字就能高度概括历史事件。浪漫与现实的情感体验,常常交织在一首诗词中,形成独特的语言厚重、跨度巨大、思想深邃的艺术风格。

    如:罗荣桓元帅一生在长征、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和共和国科学事业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赫赫功勋, 1963年12月16日,他因病去世,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医院向罗荣桓元帅遗体告别,写下次《吊罗荣桓同志》一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该诗首联高度概括了的是红军时期聂帅驰骋疆场的战斗场景。“草上飞”用的是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战争迅捷、勇猛的作战场面。黄王失败后,在洛阳落发为僧,自题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每相违”,典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就是说一家人不再遭受离别之苦。这里影射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因为内出现政治意见向左迫使领袖和战友短暂分离,然而却是分离不分心。此两句表达了领袖的二人戎马感情的追忆,读来情深意笃。

    颔联追忆罗荣桓元帅在辽沈战役中的历史功绩,表明领袖对罗荣桓元帅忠实执行中央制定战略意图的嘉许。

    颈联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讥笑大鹏鸟高飞远举的典故和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乱昆鸡”典故。这与当时反对苏联修正主义这一政治事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针对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与鸡》展开的艺术评论。因为寓言中,鸡耻笑一只偶尔低飞的鹰,而鹰的回答则是“鹰有事飞得必鸡低,但鸡永远不能比鹰飞得高。”当时苏联和中国国力虽然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相似的意象表达的出来的相似意境,在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而在苏联却是后出。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这两句表达对自己政治立场的坚定,与对苏联修正主义思潮的反对和警觉。

    尾联表达的是一种对战友、同仁的高度信任、眷念之情。能委国家之重而见信用,斯人逝去,国家重务,岂非无人可闻?爱信之至深而已。宰相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每遇国是而不能自决,都会感叹“朝堂空矣”,在感情抒发方面,跨越千年时空,依旧有惊人的相似。

    这首诗。历史和现实相融,浪漫和现实并驱,虽然是一首悼亡诗,作者那种立大事者超世之才的雄心和坚韧不拔之志的雄博,仍然可以窥斑见豹。

    再如:《沁园春·长沙》:

    这是一首语言十分明丽激昂革命现实主义词作,表现的是一代树立救世济民志向的伟人深沉、炽热的革命情怀。词写作的背景是毛泽东当时在湖南进行的反日活动。1925年,毛泽东回到湖南,在农村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雪耻会,反动统治当局这一活动对于统治集团的危险,加紧破坏和逮捕活动,毛泽东不得不于是年冬季离开湖南。临走前,他写下这首慷慨激愤的词。

    词的上片写寒秋的湘江上,橘子洲头,见到长空鹰击、江水奔北、百舸竞发、鱼翔浅底的壮美景象,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呐喊,惆怅的反日暂时失败情绪,伴随着被迫暂离的惆怅,作者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被搜捕是既成事实,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现实中才“怅”、才“问”。词的下片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11年,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常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等人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游泳,畅谈人生国是;1917年毛泽东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毛泽东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湘江评论》;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教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平民夜校和文化书社;1922年领导长沙土木工人罢工,成立了湖南全省总工会;1923年毛泽东遭到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通缉。这些“峥嵘岁月”,作者正处于“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期,以其遒劲的笔力表达“书生之见”,以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地方年万户侯”,独具雄视一切、笑傲古今的青年气魄和胆略。一个“曾”字,抚今追昔,作者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血气方刚、正气浩然地针砭时弊,委婉地表达了祖国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雄豪杰,与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千古绝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纵观毛主席诗词,浪漫主义气息最浓厚的,当推《蝶念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处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写于1957年,全词都充盈着浪漫主义气息,系毛泽东主席追念其妻子杨开慧、李淑一的亡夫之作,具有楚辞遗风,又带有魏晋时期“游仙诗”的色彩。但追亡烈士,不仅表达的深切真挚的哀挽之情,更肯定了两位烈士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寄予了作者对着李淑一的勉励之情。

    上阙主要是叙事和写景。以奇妙、怪诞、神秘的浪漫色彩,表达伟大领袖对死者的宽慰、颂扬,对挚爱留恋、追思,忠魂志气高洁,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光明耿介,所以死后应当上天堂,升入“极乐世界”。“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是双关语,既指代杨柳树,表达留恋之思;又指代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他们名垂不朽的褒扬。两个“失”字,是对作者和李淑一各失爱人的眷念和回忆,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爱恋。爱之至深,思之至切,无处排遣心中的哀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这也是作者联想到了“吴刚捧出桂花酒”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问”字,是情到深处外化,吴刚在月宫中寂寥和凄怆,不正是作者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吗?

    下阙转为抒情和评议。嫦娥的寂寞,何尝不是与后羿夫妻别离的寂寞呢?这里是用典。《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传说后羿因为射日有功,西王母赐不死药表彰其功绩。后歹人趁后羿不在家,便胁迫姮娥交出不死药。姮娥拗不过,吞食了不死药,不觉身量轻盈,直奔天上,遂被禁足在月宫。后羿得知此事,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以月饼祭祀姮娥,表达思念之情。上天感动,放回了姮娥,夫妻得以重聚。本词取其反义而用之,增强哀思效果。嫦娥在月宫为亡者舞蹈,这是古代荆楚地带的旧俗,以歌舞祭祀鬼神、超度亡灵。所以才有了“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曼妙奇思。本词又继承了《诗三百》“哀而不伤”的抒情传统,根据革命的结果,一切反动统治者都被制服了,杨柳二人的忠魂听闻这个消息,一定是“极度兴奋和激动的”,他们二人止不住胜利的喜悦之情,自然要泪如雨下了。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悼亡词,同样抒发着“生死两茫茫”的感慨,苏轼词风奔放顿失,哀伤绵渺的情境表露无遗;而毛主席的诗词,则是悲哀而不沉湎的,他的词里天然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一种雄视天下、独步古今浩然气势。同类作品相较之下,李白的诗歌俊丽奔放而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杜甫的诗歌深沉厚重,却又伤情柔弱;苏轼的诗词又常带宿命色彩。因此,毛主席这首词的艺术风格,可以用“俊逸哀婉,雄奇怪谲”来概括。

   、高度概括的语言的营造的舒张感

    毛泽东诗词,往往以其高度概括的语言艺术,简练生动地着墨,俊逸遒劲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舒张感。

    试看其词《十六字令·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该词作于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途中,表现的是红军1934年至1935年红军途经贵州绵延起伏的乌蒙山脉、苗岭和大娄山一带战争往事,当时红军攻克了黎平、大败了王家烈、侯之担部,占领了锦屏、剑河、台拱、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瓮安等县城,战事较为惨烈。这首词具有较强的隐喻色彩。“倒海翻江”不仅描述山势的雄峻,河流水急浪湍,更表现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士气犹如江海卷巨澜,势不可当,“奔腾急”,则是写行军速度之快,军威之壮大。“万马战犹酣”,表明战争面惊心动魄,双方殊死拼杀,战争烈度大、强度高。如此浓缩的语言,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戎马倥偬,足见语言艺术的精妙。

    典型的还有《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柳亚子先生》《卜算子·咏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送纵宇一郎东行》《贺新郎·读史》等作品。

    《沁园春·雪》一词作于1936年2月,红军渡河东征进入山西,出师抗日期间。全词以慷慨高昂的笔调,赞美祖国的江山,歌颂祖国的光辉历史,憧憬祖国的未来。

    在广袤的北方土地上,冬天里冰封千里、雪飘万里,长城内外莽莽一片;波涛汹涌的黄河,也随之凝滞,缠绕在山间的“银蛇”,黄土高原上,起伏的丘陵,就像高原上奔跑的象群,山原远望接天,似乎要与天工一较高下。“飘”和“驰”,贯串的句子,以静写动,高度概括“北国风光”的特色。江山的“多娇”尽挫于笔端。词的下片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集中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成就。“俱往矣”,写出可睥睨天下的壮志——要“数风流人物”。谁是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风流人物”呢?还是看看今朝谁能主宰中国之命运吧!关键的地方,往往就是几个字概述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28个字就形象概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战争的结果是,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了,所以“天翻地覆”。

    《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饮茶粤海”指的是1925年至1926年,毛主席曾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柳亚子先生有交往。也是对柳亚子1941年寄诗《寄毛主席延安兼柬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张曙时诸公》中“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的回应,表明自己不会忘记老朋友。“索句渝州”指的是毛主席在重庆和柳亚子的交往。1945年8月,毛主席到重庆跟国民党和平谈判,柳亚子先生作《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一诗。当时柳亚子希望“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并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书写《沁园春·雪》相赠。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所和“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句颇具寓意,“昆明池水”是北京颐和园景观,富春江即就是东汉光武帝的朋友严光,在光武帝刘秀称帝后,隐居的地方,故称作“子陵滩”。柳亚子先生本是四川人,作诗《感事呈毛主席》中有“安得南征驰报捷,分湖便是子陵滩”句,暗示自己想要隐居,故以子陵滩为托词。以昆明池水挽留要回“子陵滩”的民主人士,语气含蓄、而又情真意切,全无居高临下的感觉,表达了一代伟人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情怀。

    《卜算子·咏梅》是毛主席1961年12月的作品。上片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首词是作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之语。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了借助梅花独自开放的孤独,表明自己内心的孤独;陆游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的任“妒”:“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毛主席的态度则是谈泊名利的付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主席乐梅候花,喜欢大家一起开得好,陆游放任凋零,至死不渝独自的奉献,毛主席的词境界隐喻的“普爱众生”思想更浓一点,而陆游词的境界隐喻孤身自洁、自我奉献,不管他人如何。相较之下,前者要更乐观、豁达、豪爽一点。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写于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这首词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是指国际上的反共国家,“树”是指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又泛指社会主义阵营;“鸣镝”是指匈奴冒顿单于装备军队的锋利弓箭,其稳固性和命中率很高,这里用来指代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稳固和强大,不怕帝国主义的帮凶侵扰。在作者帝国主义就像“西风落叶下长安”一样风雨飘摇,只要全世界团结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定能打倒他们。只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害人虫”是可以“扫除”的。

    《送纵宇一郎东行》这首诗歌写于1918年,系作者送别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时所做的,末句“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暗喻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然而目标一致。“东瀛濯剑”者师夷长技以救国,“我返自崖”者,师民长技以救国。无论在哪儿都要“管却自家身与心”,才能“胸中日月常新美”。人生的志向无论何时,都要练就“屈贾才”,抱有“鲲鹏击浪”的雄心壮志。

    《贺新郎·读史》一诗写于1964年春天,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进化缓慢、战争频仍、杀戮残酷、阶级矛盾严重和生产力不发达。“人猿相揖别”概括了人类社会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时间跨度为三百多万年,这是史前文明时期的特点。“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形象概括了原始人类社会的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铜铁炉中翻火焰”,“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冷兵器战争表现了这一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古代社会所谓的清明政治,不过是表象,人类社会原本就是从野蛮发展到文明的,神圣只是理想化的意识而已,并不是古代社会的真正本质。所以作者霸气地用了一个“骗”字和一句“人世难逢开口笑”来高度概括这段历史。“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鉞”更是艺术的概括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血腥战争。整首词时间跨度高达数百万年之久,张力之宽,容量之大,气势之雄壮,跃然于词间,仿佛在李世民治下,大唐人民集体演奏的《秦王破阵乐》。

    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

    战争诗在毛泽东诗词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其共同的特点是惨烈、壮阔、政治性强、内容丰富,战争描述正气凛然,特别注重战争过程中场面的渲染和战争过程的高度浓缩,有时也会表现敌我双方所处的基本态势,战争地点跨度非常大,战争时间跨度也很大,每次战争作者的的诗词表现特点都不尽相同。或者工笔渲染,或者一句概括,或者选取典型战斗场面,或者干脆描写战斗地点战后的疮痍,或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观察敌人与敌人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或者战争的走向或战略转移情况。

    比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臧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等篇目。

    先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如画,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本词写于一九二八年之后。本年8月杜修经强迫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进攻郴州战斗失败,湘敌吴尚第八军以及赣敌之一部,趁我军内部空虚,集中几十倍于我的敌人向井冈山进犯,我军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破敌。“山下旌旗如画,山头鼓角相闻”这是在写敌我双方军阵的声势,烘托出敌众我寡的战场态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与前两句所述内容上呈现因果关系,形势对我不利,但是我们的将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泰然处之。为了打破“森严壁垒”,我军“更加众志成城”,这又是承接上片的因果关系。“黄洋界上炮声隆”,在战士们的英勇反击下,敌军“宵遁”。词中战争场面,包括具体的战斗过程和结果,都完整呈现了出来。这跟《左传》中,描写战争的经验有些类似。这首词,侧重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双方的心理素质和战争场面的浩荡,战争过程浩大声势。“黄洋界上炮声隆”与屈原《国殇》中的战争场面“车错毂兮短兵接”,相较之下,一个是借用炮声壮大战争声势,表明战斗激烈,一个是借用兵车撞击和双方直接拼杀,表现战争场景,表明战斗激烈,共同点都能表明双方作战的白热化程度,这也说明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借鉴关系。这与杜甫的诗歌《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间接描写战争也具有某些相似度。

    像《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菩萨蛮·大柏地》四篇,描写战争比较简略。如“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一句话写蒋桂之间争斗统治权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人民的“怨”深了,军阀之间的“怨”也加深了。而共产党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场敌人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它领导的地方则在“收拾金瓯”,忙“分田分地”。“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菩萨蛮·大柏地》)都是间接写战争,这两篇描写战争的结果是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着墨不多,只是小场景再现和回忆,烘托出当年战事也很惨烈。《如梦令·元旦》则侧重写在战争的时空转移和进程,“宁化、清流、归化”“直指武夷山下”,战争结果是“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工笔渲染我方战争的胜果。

    《臧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是典型的景物描写词,该词以“风雪弥漫”在衬托“行军情更迫”,“十万工农下吉安”表现军威之盛,战事之急。《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描写红军转战地域之广:“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军容之盛大,“百万工农齐踊跃”,表现战争强度之高、烈度之大、进程之迅捷,如同“狂飙从天落”一般,明确战争的目的是“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着重渲染了红军作战的声威,“天兵怒气冲霄汉”,“齐声唤”,“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不周山下红旗乱”是典型的全景式工笔写法,重点写战争的全过程,表明了“同心干”的“天兵”杀敌保家的坚定决心和英勇顽强的斗志,结果活捉了敌方第一次“围剿总指挥”张辉瓒,大挫敌军锐气,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中“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笔墨如椽,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征》一诗紧扣“红军不怕” 任何敌人和任何艰难险阻,侧重概写长征的过程,时间上从一九三四年十月一直写到一九三五年十月,跨度一年,采用镜头式组合,以红军长征的的先后路线来白描,借助大自然的气候、地理来形象描述磅礴艰难的战争历程,以缩小夸的艺术手法才表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特别一个“喜”字来统摄“岷山千里雪”,更显示出一代领袖举重若轻的战略定力和迎战魄力,显示了领袖处变不惊的情怀。《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写于1935年10月,这首词更多是坚定红军继续英勇向前的长征的决心和决胜敌人的勇气,也是长征即将胜利前奏曲。在宁夏青石嘴和六盘山两次战役中,大败了敌人,行军八十公里。这首词“望断南飞雁”,形象的描述了从江西瑞京到宁夏固原县余隆德县之间的六盘山“屈指”一算“行程二万”,这是所有战争词语中描写空间跨度最长、最广的,在地域上横跨南北,在时间上跨度两年,在战略意图上有所扩大,及日本侵略者和国内的顽固势力,在战略决心上那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也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六盘山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是一个六盘山的特写镜头,为后面的虚写“长缨在手,缚住苍龙”做了一个气势上的渲染和铺垫。苏辙曾说“文者气之所形”,这首词的词气也是“形”在内容中的。《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描写战争,概括为“钟山风雨”,就像戏曲中的“带过曲”一样,战争的烈度是“风雨起苍黄”,过程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结果就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战争的底线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战争的目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表现的共产党人的担当、奉献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就像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样,具有气贯长虹、“折冲宇宙”的艺术魅力。“百万雄师”与“长戟百万,胡骑千群”,“虎踞龙盘”“天翻地覆”与“雷霆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二者都是扩大夸的修辞手法表现战争规模空前,声势滔天,说明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最后,看看《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画,残阳如血。

    这首词填于一九三五二月,红军于1934年12月26日攻克娄山关,1935年1月6日攻克遵义,召开名垂青史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首新的中央领导,同时确立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毛主席填这首词,这有这方面的意味昭示。

    1934年12月26日拂晓时分,娄山关战斗结束,在烟雾弥漫的娄山晨空,风霜凛冽、“长空雁叫”,皓月犹明。晨月清冷、悄无声息,杂乱的马蹄声,呜咽的喇叭声让人联想到攻取山关的艰难。“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娄山险峻的高度概括,“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一语双关,遵义会议不仅是作者人生的巨大转折,更是革命前途的巨大转折,之前的“冒险主义”、“关门主义”、“机会主义”的错误革命思想,都是革命发展的障碍,只有到了遵义会议后,重新新确立了正确思想路线,才使得党、红军和革命转危为安,而娄山关战斗胜利,则是这一历史转折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战斗结束了,苍山依旧巍峨绵延如海,残阳像将士的鲜血一样。词的末尾,短短八个字,刻画了遒劲、苍凉、悲壮、惨烈的战争氛围,当是词人填词的时间。此外,两处恰大好处的重叠,既是本词牌填词要求的惯例,更恰到好处的发挥了重章叠唱艺术魅力,这是继承了《诗经》优良的叠咏抒情传统的重要表现。同样是富有“云雷奋发”之美的战争诗,曹操的《观沧海》采用的是藏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但是“述而不作”,这首词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叙议结合,颇有宋代诗风,所不同的是,宋诗叙议之后显得纤弱、悲观,缺乏底气,整体而言是阴柔秀美的,而这首词叙议之后,仍旧不失阳刚之气,可以说既有《观沧海》的壮美,又发扬了宋诗叙议结合的优势,显得格外磅礴,仪态万方。

    四、充满前途的社会鼎新和建设新局面

    1949年,革命逐渐在全国取得胜利,表现新一轮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表现内容。其特点是平和、热烈、奋进、昂扬、豪壮,富有慷慨地再造乾坤之气。

    比如1950年十月,庆贺新中国成立1周年,毛主席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建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的晚会,为纪“大团结之盛况”(柳亚子先生语),“因步其韵奉和”(毛主席语),填了这首词。词名为《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片追记“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下片回到现实,百年魔怪已被横扫一空,现在的景象是“雄鸡一唱天下白”,“诗人兴会”“万方奏乐”,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啊!比之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二者皆有“兴寄”、“风骨”,所不同的是陈诗描写的个人失意的“怆然”,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而毛主席此词表现的是决胜一统江山的革命雄心,展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一九五四年夏天,毛主席到河北北戴河避暑,见到当地波澜壮阔的美景,想起“换了人间”的新天地,热烈赞颂历经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后的新时代新生活。填作《浪淘沙·北戴河》。

    上片中,“秦皇岛外打鱼船”,喻指帝国主义侵华的海盗式舰队曾经在这里登陆,现在的情况是“一片汪洋皆不见,知向谁边”,给人一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旷达之感。下片联想“越千年”,曹操金戈铁马,“挥鞭”经过这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种“山岛竦峙”的巍峨景象,在萧瑟的秋风中,绚烂多姿得“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同样是壮美的江山,曹操未能统一,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人却做到了,古今对比真是“江月年年望相似”而“岁岁年年国不同”啊。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主席视察武昌,又到武汉长江中三次游泳,此时“三大改造”已接近尾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即将到来。武昌、武汉乃荆楚故地,作者在这首词里“极目楚天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应当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得宽余”。尽管“逝者如斯夫”,仍要“不舍昼夜”地“起宏图”。他还憧憬道长江的建设应当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要“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造就出“高峡出平湖”宏大工程。要让那些曾经凌辱和蔑视我中华民族的“害人虫”们,“当惊世界殊”。

    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这里曾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暗之地,“为有牺牲多壮志”,“日月”才能“换新天”。他提倡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不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党和国家之上,号召农民们安心地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有秉持“不怕牺牲”的壮志,造就出发展生产力的“遍地英雄”才能得到眼前“喜看稻菽千重浪”丰收。

    是年七月,毛主席上庐山筹备中共“八大”,“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联想到黄鹤山“云横九派”,江浙之地“浪下三吴”,提出了“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主张,即在和平年代,全国都无战乱,都是“桃花源”,应当大力求发展。

    一九六一年,毛主席寄诗歌给湖南朋友周世钊,寄予了“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建设希望。表达了家乡子弟,无论身居何等高位,均宜关心家乡的建设,帮助家乡圆富强之梦。个人的梦想应该与家乡的梦想紧密相连,个人和家乡乃是休戚相关之“命运共同体”。

    一九六二年,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战胜了严峻的生存困难,毛主席提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战困主张。尽管“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高天滚滚寒流急”,可是总有“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时候。今年,我们举全国之力抗疫,全国人民的“冬天”实在太漫长,然而我们国家“驱虎豹”“战熊罴”,冬天里的每一天有都蕴含着“春天”,无论“寒流”如何急,中华大地的暖气都在不间断的吹拂着。“梅花欢喜漫天雪”的精神,冻死一切“困难苍蝇”,何足奇哉?

    “而今一扫新纪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原本描写的是抗美援朝事迹,但作者这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赤诚之心,雄壮之至,正是造就“天安门上万红妍”的根本精神。

    五、革命乐观主义的博大襟怀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乐观主义始终贯穿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之中。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婉约词”中,也没有柔靡之气。

    如《虞美人·枕上》是爱情词,表达了也是丈夫与妻子的离愁别绪,但是词中不仅表现“剩有离人影”的“枕上愁状”。夫妻离别,让人“不抛眼泪也无由”。然而这种离愁却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而是“江海翻波浪”。比起张先,他这首词却没有“隔墙送过秋千影”的纤柔,没有李商隐“青鸟殷情为探看”的迷幻,没有曹植《神女赋》那么靡丽,没有姜夔“愁如海”的死寂,没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迷,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绵延,即使到了“夜长天色总难明”的日子,作者也只是“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世难逢开口笑”(贺新郎·读史),作者“九死一生如昨”,犹能“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一次次大德敌人“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他坚信“彩云常在有新天”(《洪都》)。1963年八月一日建军节这天,他还拿出了“解剖麻雀”的精神,教育全军要“拒腐蚀,永不沾”“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八连颂》)。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领导下的新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国家遇到苦难的时候,他总能呐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殉国,毛主席在延安作诗《海鸥将军千古》遥寄忠魂,赞颂戴将军“勇夺虎罴威”,虽然“沙场竟殒命”,但是“壮志也无违”,肯定他“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向国人发出“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的强烈的时代之声。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也体现着这种“将军赋采薇”的英雄气概。尽管“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也要“阵图开向陇山东”。同时鼓励丁玲发挥“文军”力量,“纤笔一枝”也要赶上“三千毛瑟精兵”。在《给彭德环同志》的诗中,肯定了百团大战的胜利,以雄浑劲健的笔调,肯定了他“大军纵横驰奔”那气壮山河的驱倭声势,赞美他“横刀立马”的亮剑精神和历史功绩。

    深邃的历史眼光,阔达的革命情怀,磅礴的人民情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造就了一代领袖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刚毅坚韧的革命精神、气吞霄汉的文学血脉,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处境,他的诗词作品总能显示一个伟大统帅应有的“举轻若重”的魄力,光明磊落的统治情怀,昭明日月的思想魅力,辩证思致的哲人精神。如同秋收起义的“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兴寄所托,皆长精神,总教人振奋、坚韧、顽强,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总之,毛泽东诗词,无论何时何地,虽然历经岁月淘漉,仍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如果“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兵器锐不可当。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和“投枪”那样轻盈锋利,那么毛泽东诗词就像“原子弹”,即使不爆炸,也天然有一种“威慑力”,令敌人胆战心惊,让自己豪情万丈。这种艺术力量,就是一种劲健磅礴的艺术力量,如沧海滔滔不绝,是涵养心灵的“千年野参”。

    作者:贵州省铜仁市煎茶镇小溪村驻村干部 (土家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