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各大高校的暑期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打卡式”“拍照式”志愿服务依然存在。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结束,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如何打破这种“走过场”的困局?(7月22日《浙江日报》)
众所周知,大学生利用暑期到企业、社区等单位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锻炼自我,提高能力,同时也利于毕业后对自我职业的选择。可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很有必要。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却根本没有认识的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是到实践单位打个卡、拍张照就算完成了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父母到企业、社区开虚假社会实践证明,自己根本不露面。
其实,大学生的这种打个卡、拍张照的“假把式”社会实践,不仅让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助长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心态。可以说,大学生暑期“假把式”社会实践,有百害而无一利。
防范大学生暑期“假把式”社会实践,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一旦有大学生或大学生的父母到企业、社区等单位虚开社会实践证明,相关负责人就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拒绝,绝不能让虚开社会实践证明的伎俩得逞。同时,作为大学生的父母,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督促孩子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绝不为孩子到企业或社区虚开社会实践证明。
另一方面,高校不妨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可通过往届学生的一些真实例子,让学生们知晓暑期社会实践对于能力提升、兴趣培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好处,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远离“假把式”社会实践。
同时,防范大学生暑期“假把式”社会实践,高校也可通过定学生、定实习单位、定责任的方式,安排学生分批分次进企业、去社区实地社会实践,并定期或不定期走访企业、社区了解学生真实的社会实践情况,从而避免学生“假把式”社会实践。切忌不管不问,任凭学生大搞“假把式”社会实践。
当然,要破解大学生暑期“假把式”社会实践,还需“标本兼治”,比如: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以及督促社会实践单位提供对口的专业岗位、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利好举措,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远离“假把式”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自我锻炼,也是提升个人能力的一次机会。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暑期社会实践,并不折不扣地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任务,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履历。切莫干些“假把式”社会实践的伎俩,更不要虚开社会实践证明。如此,不仅是一种自欺欺人,更是一种失信。(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