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兰剑园: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的“主心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兰剑园  日期:2021-6-22 字体: [大][中][小]

    大家知道,对于城市治理来说,街道和乡镇是最基础的环节。在基层治理过程中,一些问题常常牵涉到辖区内的多个部门,就难免存在合力不足、协作意识不高的问题。有时候,乡镇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难开展有效治理;而职能部门虽然有权,但难以完全下沉到乡镇。那些牵涉到多部门协同治理的问题,常常成为基层治理的“肠梗阻”。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来自基层一线的“哨声”一响,政府部门就要快速响应,有效解决群众诉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北京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让街乡的针串起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线。由此,“最后一公里”真正动了起来,实现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激活了基层“神经末梢”,让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最后都得经过基层干部来传达、落实到每一个村民,上面的千条线,都得来靠基层干部这一根针来进行组织和传达。

    作为基层干部,工作在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要做好基层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让群众呼声及时得到回应。把哨声吹响,提升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工作尤其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广大基层干部总结出三种“方法论”。“三分论”: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一分为三,保护先进,管好一般,重中之重是对落后者“拧弯”。先进的要保护好,中间的要靠正常的管理来约束引导,而落后人员要下大力管理好,这样工作自然也就理顺了。“爆竹论”:“同样当量的火药,外面牛皮纸裹得越紧,爆得越响,炸得越碎,破坏力越强”。群众的情绪宜疏不宜堵,越堵群众的意见越多、矛盾越大,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做群众工作,只要真正为群众着想、不拉大道理、不摆官架子,学会正确疏导群众的情绪,就没有做不下的工作。“底特律”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底线的,在底线以上,他会遵循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服从社会组织的管理,而突破底线就会爆发。基层党委、政府要当好群众的“出气筒”,对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要求,必须通过“和风细雨”式的工作把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把矛盾化解在暴发之前。

    身处最前沿的基层党员干部这根“针”,要做一根能穿线的针,做一根能引线的针,做一根正直的针。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落实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